600多平方米的江苏展区超千件展品等你买
2025-05-23 07:5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徐宁 通讯员 王钰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盛大启幕。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江苏展区堪称“文化宝藏库”,集结全省30家优秀文化企业,携超1000件展品惊艳亮相。这里既有小到集多项非遗于一身的穿戴指甲片,也有大到城市数字文化整体解决方案。记者连线深圳前方几家参展单位,在他们的叙述中,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象。

东海县素有“世界水晶之都”美誉,水晶雕刻“以刀为笔”的千年技艺,为穿戴甲产业注入了“以甲为纸”的文化基因。

在江苏展区,东海县大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轩刚为参观者讲解完“大轩”带来的穿戴甲作品《釉里红锦》。他告诉记者,这套穿戴甲严格遵循掐丝珐琅五道古法工序,从制胎裁剪铜丝、手工掐丝造型到填釉调配特制胶色,耗时近1个月完成,作品以多色云锦打底融合彩色猫眼胶,掐丝花朵经彩绘与金色钢珠点缀,展现“非遗的微米级表达”。

从9.9元包邮作坊到成为文化出海标杆,跨境电商成为“大轩”打破穿戴甲行业“低价内卷”的关键。李轩介绍,大轩通过亚马逊、TikTok Shop等平台,实现海外客单价超千元、复购率达35%的突破。《千里江山图》系列被欧美消费者热捧,定制款黄金浮雕宫廷风、海洋雕花系列甲等区域化设计在海外大获成功。

“当穿戴甲成为艺术品,产业链价值便被重构。”李轩以数据佐证: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海外占比超20%,非遗元素的注入使产品利润率较传统款式翻倍。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全球审美差异,让掐丝珐琅的华美、剪纸的民俗意趣化作跨文化共鸣点。

放眼东海县,水晶的光芒十分耀眼,而另一场关于“指尖美学”的产业变革已悄然兴起。这座被誉为“中国水晶之都”的县城,凭借深厚的工艺积淀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将穿戴甲产业打造成了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数据显示,东海县穿戴甲产业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形成集设计、生产、电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东海,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而是通过电商链路跃上全球消费者的指尖,让“中国风”美学在“她经济”浪潮中绽放光彩。

如果说穿戴甲是“行走的非遗博物馆”,那85后“绣郎”付健带来的苏绣则是以柔软塑造阳刚的典型代表。此次文博会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付健携《兽面纹天黾己方鼎》《青铜交龙纹神鸟足盉》等多幅匠心之作璀璨亮相,现场演绎绝技,将千年青铜器纹饰与苏绣技艺完美交融,呈现劈丝至细若发、叠色渐变自然的非遗美学盛宴。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付健以“守艺”之心深耕苏绣,更以“传艺”之责架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他创办扬州市苏域绣皇刺绣研究所,将其打造成苏绣技艺传承的重要基地,通过系统化的技艺培训,累计招纳并培育了千余名刺绣人才。针对农村妇女群体,他开展定向培训,手把手传授苏绣技法,让300多位农家女凭借指尖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年产值800余万元的特色刺绣产业,用一针一线绣出乡村致富路。这份匠心更跨越山海,他多次赴贵州、云南、新疆、青海等地开展帮扶培训,累计培训超1000人次,帮助更多偏远地区妇女掌握“指尖经济”密码,让苏绣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文化纽带。

近年来,国潮风起,中国潮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从苏州走向国际的“小众”国产潮玩品牌,江苏若态集团旗下拥有若来、若客两大品牌,产品涵盖IP潮玩、DIY艺术屋、木质拼装模型、机械传动模型、八音盒、食玩等多个品类产品,满足全年龄段消费者需求。

在江苏展区,若态集团重点展示DIY木质机械传动模型以及国风创意盲盒,诠释“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若客品牌秉持“去拼·去探索”的理念,致力于机械传动拼装模型的设计与开发。其自主研发的木质机械传动模型,采用独特的过盈配合工艺与高精度激光切割技术,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其中机械八音盒等产品无需胶水或电池,仅凭齿轮传动即可实现模型运转。若来品牌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为品牌主张,Nanci囡茜系列盲盒是若来Rolife旗下的核心IP产品,以治愈系风格和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潮流为特色,深受古风、国风爱好者喜爱。

“中国文创不仅能‘走出去’,更能‘走进去’,成为全球文化消费市场的引领者。”若态集团华南大区业务经理王宁告诉记者,目前集团已建立起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线上渠道包括亚马逊、速卖通等主流电商平台,常年排名行业类目前三;线下零售平台则涵盖Kmart、Hobbytown、Target等世界知名零售商。通过这一全球销售网络,若态集团成功实现从中国设计到中国制造,再到走出国门、冲向世界的战略跨越,让中国潮流真正走向世界。

近年来,江苏锚定“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深耕不辍,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61万亿元,占全国达11.3%,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133家,其中百亿级领军企业增至17家,文化产业矩阵规模与质量双领跑全国。在江苏,人文底蕴正转化为经济动能,印证了“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