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打造79家养老助餐点,覆盖92.94%城乡社区
2025-08-13 09:20: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蒋丽

凌晨5时许的扬中菜市场,三茅街道英雄社区长者爱心食堂负责人张开阳已穿梭于摊位间。作为社区食堂的“掌舵人”,他每天上午有着雷打不动的行程:5时采买、7时备菜、9时准备营业,日复一日地为社区老人烹饪热气腾腾的“幸福餐”。上午10时,几公里外的广宁社区,另一群助餐员忙碌起来——8位配送员正将精心准备的餐食装入保温箱,送往26个村(社区)近200位老人家中。

这些场景,正是扬中市79家养老助餐点构筑“舌尖上的民生网络”的缩影。从解决老人“吃饭难”到成为全民共享的社区食堂,养老助餐服务正让“幸福餐桌”的暖意渗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惠民食堂:从老年专享到全民共享的探索

英雄社区长者爱心食堂位于英雄路边,玻璃门总在上午11时前就被推开。自2025年1月开业以来,这里不仅成为老年群体的饭堂,更吸引了不少假期带娃的家庭、上班族和附近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全年龄段消费圈”。“红烧鸡块很入味,孙子很喜欢吃。”住在附近的恽先生带着一家四口特意前来就餐,他笑着说,“大热天我们也懒得做饭,这里干净卫生,带孩子来吃也放心。”

张开阳介绍,食堂日均客流量达80余人次,外带量也有20余份,许多人中午吃完还打包回去当晚餐。

这种“溢出效应”源于食堂的三大坚持:每日采购新鲜食材,少盐少油烹饪;环境透明整洁,餐具严格消毒;服务灵活多元,A到D四类套餐从10元到15元不等,食堂提前公布每周菜单,满足不同需求。60岁以上老人每餐减2元至3元,行动不便的打个电话就能送餐上门。这些细节不仅赢得了口碑,更为食堂带来了人气。

惠老助餐:精准定制背后的民生温度

与英雄社区侧重“惠民”不同,广宁社区老年助餐点更专注于“惠老”。

2021年成立时,这里面临着诸多挑战:老人身体状况各异、口味难调,甚至有人提出“折现助餐费”的要求。负责人冷燕和团队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并据此确定餐食搭配、米饭软硬度。“我把他们当成自家亲人,总想着做得更细一点。”冷燕说。

两年下来,他们为200多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份用心,让助餐点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从最初服务特困、失独、低保老人,到如今吸引居民主动询问、自费就餐,口碑发酵让食堂声名远扬。目前,广宁老年助餐点全年365天无间断配送,日均出餐近300份,覆盖26个村(社区)以及周边养老机构。

配送员张领娣夫妻最懂这份信任的重量。3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们的电动车总能准时出现在老人家门口:“我们熟悉路,也熟悉老人的需求,送的不仅是饭,更是一份安心。”

政府搭台:政策赋能让助餐点成为城市生活新场景

打开“扬中市智慧养老平台”,79个助餐点的位置、营业时间、联系方式一目了然。这个覆盖92.94%城乡社区的网络,背后是政策的精准托举。

2024年“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启动后,补贴政策让助餐点更可持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餐补贴1元,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补贴1.5元,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失能低保家庭等特殊群体,每周能领5次含送餐费的免费午餐。此外,新建助餐点可获建设补贴,达标点位还可享1.5元/餐的运营补贴。这些资金支持,确保了助餐点“有人建、有人管、有人送”。

服务创新也在不断加码,偏远农村推广“乡村互助+爱心食堂”模式,鼓励营养师参与定制餐食,推广智能取餐柜等新型配送方式。依托“扬中市智慧养老平台”,市民可线上订餐、线下配送,实现服务数字化闭环管理。目前,康华助餐点周一至周六不打烊,广宁助餐点全年无休,未来还将根据需求延长服务时间。

扬中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扩大助餐网络,尤其是向农村延伸,同时探索“社区食堂+文化活动”“长者餐桌+志愿服务”等融合模式,让食堂不仅是就餐点,更成为邻里交流、代际互动的社区枢纽。

记者手记

一份餐食散发民生温度

蒋丽

走进长者爱心食堂,最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灶台前忙碌的厨师、窗口边开心接过餐食的老人、快乐交谈的一家几口……这一切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社区生活图景。深入采访后,我看到的远不止于此。

张开阳为保证菜品新鲜,坚持每天凌晨采购,这份坚持源于“给老人做饭马虎不得”。冷燕团队逐户建档的“笨办法”,折射出的是对“精准服务”的执着追求、脚踏实地的用心。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民生工程的温度往往藏在最细微的行动里。

当助餐服务从“解决吃饭”升级为“构建共同体”,当长者食堂成为不同年龄、背景人群的交集点,我们看到的是公共服务的真正价值:它不仅是保障,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用心做菜、用情服务、用制度保障,当这些元素交织,民生工程自然会赢得口碑与信任。正如一位老人在英雄社区爱心食堂就餐时所说:“这里的饭菜香,人情味更浓。”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