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应东昊孙焱
高校院所科研团队与科技企业无缝对接,实验室与生产线加速融合,一份份聚焦技术合作的意向协议签署落地……8月10日,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开幕活动举行,加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这是一场创新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产业向新的宣言,持续奏响科创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和创新联合体获得授牌,这是我市自2022年以来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集聚创新人才而实施的重要举措。由江苏鼎胜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新能源铝基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该联合体依托镇江铝加工产业基础,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联合南京工程学院等5家单位,聚焦高端铝箔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致力于突破共性技术瓶颈,补强产业链条。”该公司镇江基地、总经理刘倜介绍,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鼎胜新材始终将创新视为发展灵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攻关。“十五五”期间,企业计划联合高校攻克合金制备与低碳加工工艺,进一步巩固行业竞争力。
为更好挖掘在镇院校“富矿”,推动院校专家和企业人才双向赋能,我市选聘89名产业导师和技术副总,带技术、带经验奔赴讲台和生产一线,加速产才城教深度融合。作为首批技术副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处长陈军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基地规划、产品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协助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先后在郑州、南京、上海等地成功举办各类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通过政策激励、项目支持、资金奖补促成多项校企产学研合作。此次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中签约,琦瑞科技与江南大学的合作尤为亮眼。双方开发的全球首条四规格碱性电池智能混线生产系统,突破传统产线单一品种生产的局限。
“公司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和主导制定行业标准等举措,在碱性电池装备领域牢牢保持领先地位。”琦瑞科技总经理吴国平表示,这次合作正是我市聚力实施“876”创新引领工程的缩影。在科技部门政策支持下,琦瑞科技携手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江苏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建立研究生工作站,聚焦高速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算法、高速在线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加速理论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近年来,我市以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体系为核心,主动当好校企“红娘”,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我市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等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举办产学研活动750余场,促成项目超3500项。高校的“智力”资源正在镇江的产业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站在新起点,镇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创新要素,持续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对此,市科技部门表示,只有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需求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校地企携手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院所的智慧与镇江产业的优势有机结合,必将激发创新创造的无限潜能,书写创新合作、共赢未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