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题,绿能澎湃产业“新”动能
2025-08-12 09:20: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顾亚娟 邱欣泽

半年!上海永久高端电动自行车生产线在盐城从落地到试运行,创下“盐城速度”。这场“闪电联姻”的背后,是一条无形的“改革专线”——企业正是奔着盐城丰沛、可溯源、可直供的绿色电力而来。

从依赖土地、资源、政策的“老三样”,转向以绿电为核心的“新引力”,一场深刻的产业发展模式变革,正在黄海之滨加速推进。

盐城,坐拥广袤滩涂和绵长海岸线,“风光”资源得天独厚。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1993万千瓦;1月至6月新能源发电176.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绿电家底殷实。

然而,守着“金山银山”,却曾遭遇“变现”难题。“新能源发电有波动,传统电网架构下,企业想稳定、低成本用上家门口的绿电,并不容易。”盐城电力设计院院长唐华直言痛点:一边是绿电消纳难,强制配储推高成本;一边是企业高价购买绿证应对出口认证,本地绿电却无法直供车间。

如何将丰沛的绿电资源,转化为吸引高端产业、赋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招。

今年,我市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列入标志性改革清单,明确目标:在全省率先建立地市级碳预算管理制度,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绿电“供得了、输得出、用得上、认得准”的问题。

绿电直连,精准送达。我市以零碳产业园为突破口,创新布局“绿电专变”“绿电专线”。通过国家电网变电站汇集专线,将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跨越传统电网限制,直接“点对点”输送至园区企业车间。凯金、阿特斯等3家企业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绿电直连供电试点。

在滨海,凯金新能源专属变电站“凯金变”正加紧建设,预计明年投运。这条绿电“高速路”将确保企业用上可溯源绿电。公司有关负责人刘龙说:“我们就是奔着盐城的绿电来的。”

面对绿电波动性,盐城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今年,全市首家虚拟电厂——国家电投盐城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试运行,通过智慧调度,聚合分散的电力资源,起到灵活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时,全省最大规模的206万千瓦共享储能项目建成并网,将有力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绿电消纳稳定性。市发改委能源处负责人介绍,虚拟电厂和共享储能的结合,极大提升绿电的稳定性和消纳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

绿电入企只是第一步。“没有国际互认的碳足迹认证,绿电的价值就难以转化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市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点出关键。

为此,盐城主动出击——

标准先行。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合作,发布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地方标准和光伏组件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团体标准。

平台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地级市碳预算管理制度研究,探索建设“双碳”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服务集聚。大力招引国际碳服务机构,英标协会、落基山研究所等18家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碳核算、认证等“一站式”服务。

围绕可溯源绿电这一核心引擎,盐城三大零碳产业园精准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绿电+”产业集群,“绿电”吸引力日益凸显。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锚定“绿电+新型电力系统”,致力于打造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风电装备、海工装备等产业加速聚集;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冷能”,建成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综合能源、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聚焦“绿电+氢能”,成功吸引联合利华零碳创新中心、国网海上风电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落户,绿氢及海洋生物产业前景广阔。

改革成效正在显现。“奔着绿电而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岚泽能源、吉电绿氢等企业是鲜明例证。绿电已成为盐城招商引资最具含金量的“新名片”之一。

企业不仅用上绿电,更能凭借可溯源的绿电和碳足迹认证,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刘龙感慨:“过去买绿证是为过关,现在用绿电是为领先。”

围绕传统产业、“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3+X”未来产业,我市分领域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家、绿色工厂28家,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企400多家。

改革催生新业态。深入推进东台、亭湖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发“碳汇贷”“微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累计落地各类生态系统碳汇贷12.6亿元,居全省首位。今年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在东台成功落地,开创生态价值市场化新路径。

黄海之滨,“风光”依旧,但更澎湃的,是改革激荡出的绿色新动能。

从“资源引产业”到“绿能聚产业”,盐城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将丰沛的自然“风光”优势,转化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制度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盐城智慧”。

记者手记:

盐城绵长的海岸线上,风机与光伏板绵延不绝。这般丰厚的“风光”家底,曾遭遇“变现”难题。盐城以改革破局,闯出产业升级新路。

改革直击要害。面对绿电“近在眼前却难入车间”的困境,“绿电专线”直通生产一线。针对绿电波动性,206万千瓦共享储能与虚拟电厂协同发力,筑起供电“稳定器”。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逻辑重塑。从依赖土地、资源、政策的“老三样”,转向以绿电为核心的“新引力”,盐城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列入标志性改革清单,明确在全省率先建立地市级碳预算管理制度,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把绿电变成发展动能,盐城靠的是敢改敢试的硬功夫。通过改革打通绿电全链条,将滩涂风光转化为产业胜势,盐城正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路径。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