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森林步道,不仅是蜿蜒于林间的道路,更是连接自然与人文、提升百姓绿色福祉的“民生廊道”。自2022年起,森林步道建设连续被列入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截至“十四五”末,全省已建成92条、总长超655公里的省级森林步道。从“绿水青山”的蓝图到“可感可走”的现实,本系列报道,邀您一同漫步,聆听森林里的“幸福回响”。
漫步于茱萸湾风景区的森林步道,两侧水杉挺拔,路面不时出现“及时补水”的温馨提示……这条2025年高标准建成的省级森林步道,全长约5.5公里,不仅是扬州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廊道,更完美诠释了“小而精”森林步道新模式的江苏特色。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步都走在风景里,也让每一步都走在安全里。”茱萸湾风景区基建绿化科办事员万茹金介绍,步道建设并非简单铺路,而是打造一个集生态健身、自然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绿色空间。
在森林廊道培育上,景区对原有的雪松、水杉、香樟等次生林进行了精心抚育。“我们专门在林下播撒了二月兰等草籽,既抑制了杂草,也营造了四季皆景的生态画面。”万茹金指着路旁新升级的花圃说道,步道建设严格遵循“不砍大树、不破生态、不搞过度开发”的原则,茱萸园、芍药园等植物专类园的打造,更丰富了步道的色彩与层次。
步道的贴心,藏在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里——曾经破损的路面经过全面整修,如今平整如新;新增加的黄色警示条和防滑条,成了雨雪天气里无声的安全守护者。

“别看这些小细节,雨雪天气里,它们就是游客的‘安全线’。”万茹金补充道,在靠近游船码头的区域还增设了应急救助设备,如果游客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一键呼救。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步道会“说话”的标识系统。从起点清晰明了的信息说明牌,到沿途细致入微的方向指示牌,再到卫生间、露营地等设施提示,一整套标识系统如同一位无所不知的导游。
“我们希望游客不仅能找到路,还能读懂这里的自然与文化。”万茹金介绍,这条步道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自然博物馆,沿途增设的动植物科普标牌,与动物园展区相得益彰,成为移动的自然课堂;而对京杭运河遗产资源的展示与讲解,则让这条森林步道成为承载千年运河文化的“活态展厅”。

沿着步道,景区开发出了步道上的研学,让一次简单的散步,升级为融合自然教育与文化体验的深度之旅。“最有特色的是我们将动物园资源与步道完美结合。”万茹金指向步道旁的动物展区,“游客在步道上既能欣赏自由生长的本土植物,又能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茱萸湾森林步道的蜕变,是江苏将森林步道建设作为民生实事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从林下休憩坐凳的增设,到垃圾桶、应急救助设备的配套,每一个细节都着眼于提升市民的游憩体验。
步道的意义,远不止于提供一条漫步的路径。它是生态文明的展示窗口,是自然教育的生动课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宏大的“绿美江苏”蓝图,细细织就成了百姓脚下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中国江苏网记者 强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