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婕本报见习记者丁星
深秋的西津渡,青石板路上走来三五成群身着“剑网3”主题服饰的年轻人。“欢迎侠士来到西津渡!”随着一声热情招呼,一场历史街区与武侠IP的跨界联动开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中人。
在镇江,这份武侠浪漫只是青春赋能老街区的一个缩影。水陆寺巷、经折巷、京畿路、西津渡等老街巷,正悄然融入青春元素,吸引年轻人加入,同时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收获新的口碑与人气。
老空间里“长”出新业态
推开水陆寺巷“乔木咖啡”的店门,三三两两的顾客正享受着午后时光。这家咖啡屋开业仅两个多月,主理人刘女士说:“以前总觉得老街是长辈们喝茶聊天的聚集地,真正进来才发现,老街的烟火气里,也藏着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机会。”
如今的镇江老街,因新业态的加入,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像“乔木咖啡”这样的新店铺不断涌现——从用调香手法重构中国茶的“妈妈喝茶”,到“拒绝预制菜”的“SHASHABrunch”,再到把台湾味道带到镇江的“宜兰”餐厅,一批年轻人带着新鲜创意入驻,改变着老街的业态布局。
“老街不一定就要按照传统的思路运行下去。”年轻人们发现,在零散杂货铺、老式餐饮店之间,引入咖啡、手作、创意餐厅等,可以让老街重新“旺”起来。
“潮”场景让老街变年轻
走在老街上,创意挂饰、创意装置随处可见。这些精心设计的元素与新业态店铺的创新设计契合,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
“我店铺里的大多数装置是我自己选、自己设计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当初在设计店铺时,就想要打造出一种氛围感,让年轻人有推门而入的冲动。
这样的设计初心获得了认可。住在大市口附近的市民小王经常下班后来逛水陆寺巷,“在这里,一杯咖啡、一个蛋糕,很惬意、很舒心”。
除了街道布置、店铺设计等常态化场景打造,具有流动性特征的主题集市也让老街变年轻。不久前,第16届HIFI西津渡国风嘉年华暨剑网3音乐会举办,让西津渡与《剑网3》中“西津渡副本”的虚拟世界形成意象叠加,为青年群体打造了一个有趣的消费场景。
“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青年群体,这类群体不仅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产品买单,也有能力为产品买单。”参展的镇江叮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先生介绍,团队借助嘉年华这一创意展示平台,选用盲盒、卡牌、亚克力砖这些自带潮流属性的载体,将二次元文化与潮玩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
“慢”生活催生社交空间
如今的镇江老街,不仅成了青年人舒缓情绪的“避风港”,更搭建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青年社交空间。
“与商业化程度极高的街区相比,镇江的老街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他们与居民的生活融合,非常接地气,在这里我可以体验到大城市没有的松弛感。”新市民小丁经常来往镇江、南京,感受颇深,“每次走在这些老街上,我就喜欢‘摇’人,约着朋友出来坐坐。”
“社交”本身,也成为一种经营模式。“开店不仅是开店,与顾客交朋友也很重要,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舒适、自在的交流方式。”在刘女士的经营理念中,社交圈的打造极为重要。记者留意到她的下单小程序,除了现场点单、外卖等常规板块,还有“故事墙”“敲门”“夸夸”等互动板块,顾客可以随时与她互动。
“看她的朋友圈,并不会让人察觉到她是卖咖啡和蛋糕的,反倒像老朋友在用心生活。”一位顾客这样评价小刘的朋友圈。这种以社交为纽带的新型经营模式,正在老街区悄然兴起,形成独特竞争力。
文旅商“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老街区的红火“出圈”,与政府精心培育、政策引导助力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商业布局、提升城市商业能级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发展老街商业。如市商务部门今年就立足消费场景打造、壮大本土实力,重点培育高品质创意消费街区,联动金融机构实施京畿路街区亮化工程,点亮“夜经济”。并在“五一”假期投放“品质街区专项消费券”,京畿路夜间消费盛况由此获央视两天内三次关注。
今年10月1日,我市又一条“网红街巷”——京口区水陆寺巷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登上央视晚间新闻。该街区以一场持续8天的“‘街’迎华诞‘巷’往中国”城市嘉年华,点燃了市民和游客的潮玩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京畿路、西津渡、江大后街获评省级夜间经济集聚区,成为外地游客来镇江的夜间消费必玩打卡地。白天游景区,夜晚品味道,街巷经济正成为我市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重要密码。
当国潮遇上烟火,当慢生活碰撞新社交,这些充满活力的青春元素,不仅重塑了老街的生命力,更让古城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红”起来的老街区,怎样“长红”?业内人士提出,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应深挖本地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本土实力、品牌活力、政策引力的三方合力,打造更多文旅商融合的新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