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航空产业“乘势而飞”
2025-07-04 08:27: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实习生 谢意 记者 默然 丁蕾

6月14日,“苏超”扬州VS泰州比赛开始前,5架轻型运动飞机在扬州体育公园上空拉出绚丽烟轨,螺旋桨的轰鸣声与球迷的呐喊声震撼交织。这场跨界联动不仅让现场万人沸腾,更在抖音引爆2200万次点击,“扬州航空产业”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今天,扬州航空产业又迎来盛事:全市航空产业发展推进会暨第三届长三角航空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大会拉开帷幕,来自全国航空领域的学术大咖与企业家齐聚扬州,共话产业前沿、共商发展未来。

无论是网友热议还是盛会召开,背后都是扬州航空产业“乘势而飞”:从2019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开始,不到六年时间,扬州航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破题、“由散到聚”的转变。而今,全市航空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63家,涵盖整机集成、机载零部件、复合新材料、通信设备、地面保障设备、航空航天线缆等领域,今年规上工业开票预计将突破240亿元。

筑梦航空。扬州将航空产业确定为“613”产业体系中13条产业链的首链,更将其视为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和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委书记王进健说,将认真落实省委支持扬州发展壮大航空产业的区域改革发展重大举措,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链企业招引,开发拓展应用场景,全力打造更具扬州标识度的航空产业集群,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提供强劲支撑力。

央地协同

产业科创名城“主航道”上驶来“1号舰”

说起扬州航空产业,央地高效协同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将时光回放,2019年3月30日,扬州航空产业发展掀开新的篇章:当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揭牌仪式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与扬州签署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项目合作协议,并与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18家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携手大院大所,并非偶然邂逅,而是扬州建设产业科创名城,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如何更好推动“好地方”扬州高质量发展?扬州人深知,传统产业要做强,新的引擎更要打造,只有坚定不移把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作为“主航道”,携手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知名高校,才能因地制宜,为城市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谋全局落一子,顺大势赢发展。借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胜集团合作契机,引进落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扬首个重点科创项目——沈阳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不仅为城市产业科创注入动力,更打开了扬州航空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随后不到一年,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项目陆续落户扬州。中航系重点科创项目的落户,有效发挥了对产业链的创新引领作用,为扬州航空产业发展搭建了基础框架,集聚了一大批要素资源。正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党委书记奚继兴所说:扬州的一次决策,拉开了中航工业与古城的缘分,更打开了新的产业腾飞之窗。

央地携手共织“航空梦”。近年来,沈阳所扬州院承接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在整机和部件研发上不断突破;中国航空工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双院”共建,成功建成科研实践实验室10余个,在校生规模突破1500人;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承接国家民机重大专项,在机载系统研制体系与“机载研云”工业云平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实现型号研制应用……借此东风,扬州航空产业集群也“乘势而飞”。

“借助重点航空科创项目的落户,扬州以打造航空产业集群为目标,一系列大手笔陆续出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扬州制定了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梳理和培育了一批涉及航空领域的本土企业,积极开展航空领域产业和科创项目招引,规划了华东航空谷、高邮低空经济科技园、邗江航空产业园、生态科技新城低空经济产业园、广陵新城航空双创基地、江都临空产业园等不同主题的航空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引领,装备制造为支撑,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民航运输为特色的“2+3”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扬州进一步聚焦关键、持续发力,围绕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低空经济等重点,在航空制造、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快速集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市委书记王进健说。

科创引领

扬州航空产业向“新”而行再展翅

如果说央地携手是扬州航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强引擎,那么产业科创便是其贯穿始终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扬州坚持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人才、平台、园区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激发产业向“新”而行,带动提升产业综合发展效能。

产业科创,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做好产业科技人才大文章,扬州“引育结合”打造航空人才强磁场。

着眼于“引”,通过出台“人才新政4.0”等系列人才措施、放大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等,扬州不断吸引航空领域高精尖人才就业创业;以提供安置住房、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贴心化、一站式服务,促进人才留下来。

着眼于“育”,扬州重点依托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航空人才培养专业性,以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各类航空产业项目等实践形式,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探索实施“教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设置独有航空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并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等,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仅去年,研究生院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上百次,预计到2029年在校生规模超2400人,年培训规模达12000人次。

筑巢引凤更要打造平台。近年来,扬州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开展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研发,有效支撑我国民机核心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共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联合打造“主机引领、本地支撑、全国协同”的产业生态,由其设计的一款单座电动飞行器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研制……一个个高能级研发平台,正在快速成长为助力全市航空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完善的产业链条,浓厚的科创氛围,吸引一批航空领域专业人才纷至沓来:扬州已集聚航空产业人才千余名,包括中航系统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名、集团级专家6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85%,20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落地扬州;这几年,有2万多名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扬州交流和考察,包括二十多位院士,创新创造活力在扬州竞相涌动。

“扬州将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名校紧密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攻关,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加快推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市长潘国强说。

谋篇未来 扬州竞逐低空经济拓展“新航线”

在扬州,你可以切身体验驾驶波音的感觉。

近日,记者来到“停靠”在景区官河商务中心的全省首个模拟驾驶舱,跟随飞行教员在高性能边界模拟器里模拟飞行,真切感受空中翻滚、高速俯冲等飞行动作带来的视觉冲击。

“我们的模拟舱已取得中国民航总局最高等级D级认证。”教员介绍,波音飞行模拟机座舱,1:1真实还原机头,舱内数百个控制键精密逼真,视景系统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虚拟场景,利用图形处理器进行实时渲染,再通过显示设备将图像投射到人眼,形成沉浸式视觉体验,让体验者感受滑行、起飞、爬升、巡航、下降、着陆的全过程。

这仅是近几年,扬州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零部件到大飞机配套,从天空到低空……航空领域独特的“扬州现象”仍在持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扬州正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内涵,特别是瞄准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抢抓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系统谋划加快破题,做强做优产业质态,推动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航空产业成为全市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立足当下,谋篇未来,发展航空产业,扬州有清晰的规划。那就是: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着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全市制造强市和“613”产业体系目标,以低空经济作为航空产业的重点突破领域,系统推进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强链补链、企业培育、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统筹实施低空管理和产业体系建设。

进一步突出主攻方向。聚焦关键、持续发力,深化与央企名企合作,围绕低空经济、无人机等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等重点,在航空制造、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

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整合优势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健全投融资、产业、用地、人才等政策扶持体系,推动扬州航空产业做大做强,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去年5月,《扬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将以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思路,推进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强链补链、企业培育、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统筹实施低空管理和产业体系建设。

绘好蓝图,重在落实。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扬州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在发改委专门设立航空产业发展处,正式投运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格局。同时,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特色载体平台,扬州低空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民用航空测试验证行业联盟等落地建设,首批3个扬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揭牌运营;去年9月,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城市联盟在合肥成立,扬州是发起城市之一。

“我们将进一步谋划航空产业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推动航空产业进一步在扬州布局,打造航空工业在江苏的区域高端研发中心和全国人才集中培养基地,在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破题发展,使扬州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策源地,打造长三角航空产业新城。”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