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思为 李莎莎
实验室里,一项项突破性研究填补行业空白;车间里,一条条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线高效运转,牵引产业升级;产业园区中,一个个创新型企业拔节生长,汇聚澎湃动能……行走在彭城大地,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以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为目标深化产业创新。以创新驱动破局突围,以集群发展聚势赋能。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徐州是怎样锚定目标精准发力,通过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抢占发展制高点,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积厚成势
深挖传统产业“家底”
徐州深厚的工业积淀,既是宝贵财富,亦是转型焦点。如何让传统产业从“负重前行”变为“厚积薄发”?
徐州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以数智化、绿色化双轮驱动,重铸产业筋骨,为智造高地奠定最坚实的基座。
AGV智能物流车穿梭其间,焊接机器人精准舞动,立体仓储堆垛机高效协作……在徐州诸多的老牌工厂车间里,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设备身影正日益增多,“智改数转网联”的浪潮已悄然渗透至生产肌理,重塑着这座工业重镇的产业基因。
2024年,徐州共实施780个“智改数转网联”项目,率先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为工程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智改数转网联”绝非简单的设备更新换代,而是从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到供应链协同的全方位智能化再造。今年,徐州将深入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
旧设备拆除的声响犹在耳边,新落成的智能车间已高效运转,吞吐着绿色能源,焕发澎湃新动能。
在江苏上菱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的智能冰箱装配线上,每18秒就下线1台成品冰箱。这家专门从事智能高端冰箱、冷柜等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在获得碳足迹标识认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产品设计,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将绿色低碳作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标尺与价值跃升的突破口,既是应对“双碳”挑战的必然,更是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传统非包袱,善用则成势。今年,徐州将抓好240个技改项目、500个数字化转型项目,以“智”破茧,以“绿”赋能,推动纺织、钢铁、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高端化转型,将“家底”淬炼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智造”高地构筑坚实底盘。
聚势成擎
夯实新兴产业“支柱”
产业赛道的抉择,向来是丈量城市发展潜力的标尺。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如何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
今年我市印发《徐州市具身智能工程机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计划到2030年,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策源地。
抢占“新能源+”“具身智能+”新赛道,徐州正不断提升国际化、后市场、再制造水平,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不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非单一赛道的比拼,而是多领域协同共进的较量。行走在彭城大地,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一幅幅“绿动”澎湃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当下,全市“5G+工业互联网”信息消费场景深入拓展,以工程机械产业为引领,在医疗、教育、矿山等领域全面开花;打通了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等环节,徐州光伏产业链正持续延伸……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已构筑起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集成电路与ICT产业曾是徐州的“空白地带”,经过“从无到有”的培育,如今也迈入高质量成长期。
凭什么实现弯道超车?聚焦主攻方向,我市锚定细分领域,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
邳州逐步形成光刻材料、光电、柔性材料和设备4条产业链;铜山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半导体装备、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集中发力……
这种“多点支撑”的格局,不仅推动了产业整体发展,还提升了区域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不断显现,医药健康和安全应急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深耕“四高一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领域,医药健康产业加速成长;引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做大安全应急产业规模,徐州正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质态。
当一个个攀“高”向“新”逐“绿”的产业项目在彭城沃土扎根,新兴产业的集群势能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为徐州构筑面向未来的产业脊梁注入澎湃力量。
拔节生长
催发未来产业“幼苗”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
2023 年以来,徐州立足现有产业根基,以极具战略眼光的视角,审视自身未来发展潜力,前瞻布局了“5+X”未来产业体系,看似“广撒网”,实则是徐州构建多元产业生态、抢占“智造”高地的关键一环。
在这一战略布局下,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这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的“幼苗”破土而出,渐成蓬勃之势。
向地球深部要资源、要空间、要安全。深地工程领域全球最大的地下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就藏在徐州市区卧牛山地下100多米处。
依托云龙湖实验室,徐州正奋力打造“深地科学—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创新链和“深地探测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智能高端装备—防灾应急救援”产业链,助力加快培育地下空间储油、储能、储废等未来产业,为徐州乃至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竞逐未来产业,唯有抢占先机,方能赢得主动。
恒久机械重点布局氢能源市场,提供全方位氢能解决方案,为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依托徐州医科大学肿瘤生物治疗国地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细胞和基因技术实现了全链条闭环……
曾经依赖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在未来产业的助力下,正加速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徐州产业升级的步伐愈发稳健。
与此同时,“X”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拓展,从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到智能网联车、商业航天等新兴赛道,徐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拓宽未来产业边界。
支持徐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徐州经开区建设区域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布局一批市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应用场景创新体系……一系列举措协同发力,推动未来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骨干企业。
以科技赋能“老树新枝”,以集群竞逐“新兴赛道”,以远见播种“未来种子”,徐州正在破立并举、守正出奇中,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