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卞小燕 苑彩霞
11月21日下午4点,77岁的周瑞生和83岁的周维殿结伴来到村里的长者幸福食堂。“一顿饭只要两块钱,我吃一个星期只花二十几块!”周瑞生伸出两根手指对记者说,脸上皱纹舒展。距离开饭还有一小时,几位老人在餐厅隔壁摆开了棋盘。
在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这样惬意悠闲的生活已经成为老人们的日常。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饱受水患、“十年九涝”的贫困村。问起乡村蝶变的答案,人们都提到了50年前从这里飞出的“深海蛟龙”——江苏蛟龙打捞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从村级打捞队开始,蛟龙公司牵头整合村里25家疏浚打捞企业、46支潜水队伍,逐渐成长为拥有50多艘施工船舶的“深海舰队”,带动全村及周边2000余名青壮年就业,人均年收入14.8万元。青壮年在外“向深蓝进发”,成为泾口村经济腾飞的第一把“金钥匙”。
“村子富不算富,家家富裕、人人幸福才是真的富。”泾口村党委书记、江苏蛟龙舰队引领人周向东说。泾口村“两委”立足村情,精心绘制“男浚女织老管园”的产业蓝图,力促村民多渠道增收。
除了出海“蛟龙”,泾口村还有斑竹袜业,留守妇女们在家门口实现轻松就业。智能化生产线上,来自本村和周边的400多名妇女正在忙碌,每年从她们手上生产出的800万双棉袜远销国外;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也建起来了,村里100多名“老把式”组成“银发工匠”队,承担起园区的果蔬管护、苗木培育工作;泾口慈善分会成立了,为本村老人、学子每年发放各类补助超150万元……
“我们家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孩子学费不用愁,老人养老有保障,年轻人每年能挣到十四五万元。”周维殿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打捞队工作,谈起如今的生活很满足。
2024年,泾口村村集体收入12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村里自2021年9月运营长者食堂,现70岁以上老人仅收费2元就能吃上热乎饭菜,此外还能免费领取沐浴券、理发券。
今年初,蛟龙公司在泾口村建设潜水救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再次打下一根带动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深桩”。基地占地近10亩,教学楼、训练池、深水塔等设施一应俱全,并配套先进的工程潜水、市政潜水、水下检测、水下焊接等实训装备,年培训人次可达2000人,营收2000多万元。
企业做成了产业,产业带来了就业。今年6月,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培训中心(江苏)举办的首期培训班在基地开班,全国各地学员来到泾口村。村里给学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保障,每年仅房租租金就增收超12万元。
如今,漫步泾口村,但见“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一派祥和安逸。《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泾口村有产业发展的热浪,也有田园生活的诗意,有年轻人的奔忙,也有老年人的悠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