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黄海之滨,风车飞旋,广袤的滩涂上,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涌动的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澎湃着一座城市向“零碳”进发的雄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1993万千瓦;今年上半年,盐城新能源发电1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2.2%,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69.9%,盐城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首批绿电直连试点,撮合绿电交易5亿千瓦时、增长47%。
□记者 蔡冰清
8月5日,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一座凯金新能源滨海工厂内的220千伏变电站正在施工。这座变电站暂定名为“凯金变”,占地约2500平方米,预计明年建成。
“凯金变”不是一座普通的变电站,它是盐城先行先试建设零碳园区的一条“直连之路”。
今年年初,凯金新能源入选省首批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绿电直连是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可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一开始我们无从下手,因为绿电直连这件事,国内相关经验太少。”凯金新能源的能源负责人刘龙介绍。
直到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绿电直连项目。
“有了国家政策的‘导航’,我们才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刘龙说,按照初步方案,“凯金变”将接入双电源。“一条火电专线,一条绿电专线,两条线路之间可以用开关进行物理隔离。其中,绿电专线就是接入直连绿电。”
茫茫滨海港,最不缺的就是“电源侧”。在这里,绿电年上网电量46.4亿千瓦时,区域内输入电量绿电比例超95%,全绿电时段覆盖率达79.8%。
“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落户滨海的原因之一。”刘龙解释,凯金新能源是一家专业从事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客户已覆盖动力电池领域国内主要锂离子电池厂商。过去,为满足下游企业的出口需求,凯金新能源每年都要花钱买“绿证”。
“虽然建设变电站成本不低,但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抢先做才有优势。”刘龙介绍。
在盐城,绵延的滩涂、呼啸的海风、灿烂的阳光正在转化为产业竞争的优势——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占地约68亩的盐城市海洋智算中心正拔地而起,建成后算力总规模约40000P(FP64),PUE为1.198。另外,源之曻年产20GWh储能锂电池制造、恒悦年产300万吨新型低碳胶凝材料、远景滨海风储一体化等11个项目正有序推进。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积极引建海工装备项目,开工建设天顺(射阳)海工智造基地项目,基本交付海洋钢构模组项目厂房及全尺寸叶片试验平台,签约海洋装备仿真与实证实验室等。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与RE—100、TCG、RSS等国际组织常态化合作,与省电科院、联合利华等机构共建零碳创新中心,天合储能、微纳宏信、中路永久等一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加快集聚。
研究制定零碳园区建设1个总体规划和新型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2个专项规划,每年编制实施“五化”项目清单,常态化调度推进。先行先试建设零碳园区,盐城思路清晰——
一方面,以绿电就近就地消纳和可溯源为目标,布局建设绿电专变、绿电专线,推动园区周边风电光伏发电通过绿电专线接入园区。目前,盐城3个零碳产业园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先导区绿电使用比例超80%。
另一方面,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差异化打造“绿电+”特色模式。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氢能”,着力招引绿电需求型产业项目,积极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绿氢及海洋生物等产业。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冷能”,大力发展综合能源、现代物流、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新型电力系统”,全力培植风电装备、海工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
从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到差异化布局零碳产业园,再到现在率先探索绿电直连,盐城的零碳园区建设之路,是对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先行先试”精神的深刻诠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零碳园区的探索正不断结出硕果,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