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李 蓉 通讯员 周永来
本报讯 “昨天参观人数近1000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3000多元。”7月29日,星期二,淮安市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程浩介绍。
星期一,是不少公共文化场馆的“闭馆日”。这一惯例在淮安被打破。6月23日,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即日起,市直文旅系统公共文化场馆全面调整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这在全省为率先之举。
没有了“闭馆日”,公共文化场馆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在政策实施一个多月后,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今年2月10日,淮安市博物馆已在全国率先取消“闭馆日”。该馆馆长陈永贤介绍,近半年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调整了开放安排:周一至周四每天由9点开放至18点,周五至周日则延长至19点。”陈永贤表示,“周一游客数量相对平稳,这让我们能在保障文物安全、尽量减少对游客影响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并合理安排人员轮休,确保周五到周日人员高峰时段的服务质量。”他强调,每日闭馆后均会加班加点进行维保检查,确保安全无虞。
取消“闭馆日”只是起点,丰富内容、创新服务才是关键。各场馆积极行动:淮安市美术馆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成功举办多场公共文化活动,是去年同期的6.5倍;淮安市博物馆引进“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欧洲第一名瓷”——梅森瓷器三百年艺术巡礼等多个主题展览。
文旅消费新场景也应运而生。“我们这里现在是网友口中的淮安盖章打卡‘天堂’。”程浩说,博物馆目前有各类打卡章近100个,其中既有博物馆特有的文物章,也有淮安各类景点章。“在这里,基本能集齐淮安的旅游章。”程浩介绍,极高的人气带来了文创产品的热销,周五到周日文创产品日均销售额在7000元左右。
淮安市图书馆开展的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12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淮安市美术馆推出“艺”市集文旅消费活动,同步开展乐器演奏、手工制作等公益体验项目,并开放“苏超”观赛区,探索“艺术+”融合运营新模式。
数据显示,淮安取消“闭馆日”以来,多数场馆游客人次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至少一成。比如,今年6月23日至7月23日,淮安市博物馆迎来游客90350人次,去年同期仅为2674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