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老龄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全国民政会议和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省民政厅、新华日报发起,联动13个设区市,开展2025年全省“幸福老年在身边”全媒体新闻行动,展示各地老龄工作成绩和创新特色,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积极助力全省创设老年友好社会。
□ 本报记者 倪 敏
7月31日10时许,徐州沛县敬安镇静安护理院的菜园里,89岁的韩莲英正在漫步,指尖掠过丝瓜藤上新结的果实。
几年前,因脑梗偏瘫入院的她,曾被评定为“重度失能”,如今已能在田埂上稳步行走。“镇卫生院离这儿就几分钟。医生常来查房,护工连翻身都掐表记录。”老人望着葱郁的菜畦笑道,“在这儿治病又养心!”
这一幕正是沛县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生动注脚。面对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22.43%的高比例,6400余名中重度失能老人的照护刚需,这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正以“卫生院+养老院”的融合模式,消融广大农村失能老人“医院住不起、回家养不好”的痛点。
医养融合机制在乡村拔节生长
几排冷清的平房、住着30余位五保老人……这是静安护理院前身的模样。
2019年,县人大与政协联合调研后拍板决策:由敬安镇政府投资改造,交付镇中心卫生院全权托管。2020年6月,静安护理院挂牌运营,首批50张医养结合床位迅即满员,开启了徐州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机构的先河。
正如一位民政业内人士所说,农村养老的短板,实则是资源错配的困局。
如何破局?沛县随即展开一场资源重组的探索:县财政投资,将唐楼、崔寨等8家非镇驻地卫生院改建为公建公营医养中心;五段镇新建养老照护中心设178张护理床位,按失能等级分区管理;杨屯、闫集等卫生院相继转型。11家医养融合机构在乡村拔节生长,新增护理床位1800余张,织就覆盖城乡的“医养服务圈”。
在静安护理院,医疗服务区与生活区仅一门之隔。彩超室、康复器械与适老化设施共处一院,医护与护工协同排班,中心供氧系统直达床头。“早晨护工助餐,九点医生查房针灸,下午集体康复训练,夜间翻身护理……”负责人韩方勤向记者展示排班日志。
如今,该院入住率超过90%,160余位失能老人中,超过100人享受长护险,更吸引徐州市区、铜山区等周边片区的老人慕名而来。
长护险为失能老人撑起“保障伞”
7月31日14时许,沛县五段镇养老照护中心内,护工为半瘫的80余岁老人更换尿垫时,特意用掌心试了试腰带的松紧度。“简直比自家孩子还仔细!”老人的老伴声音哽咽地告诉记者,因脑梗失能后,老人经长护险补贴在此入住,每月自付仅需1500元,不足市场价的四成。
这背后是沛县2019年在徐州市率先落地的长护险制度。医保部门对机构入住的重度、中度失能者,每月分别补助2460元、1545元;民政再进一步,配套床位补贴。多重保障下,特困老人费用全免,普通农户自付比例压减60%以上。
政策杠杆撬动了专业服务升级。在静安护理院里,医保资金购买的专业团队包含42名护工、2名固定医生及康复师。营养专家设计的四季营养食谱每周更新,厨房电子屏滚动着当日菜单。“以前雇保姆月花4000元还不咋会测血糖,现在自付千元就有专业护理!”打从前年患上脑血栓,退休工人周师傅就不住镇上自家小楼了,专门迁来这里入住,他掰着指头算账表示,“划算!”
截至今年7月底,长护险已覆盖沛县2万余名失能老人,让更多老人“近享”医养结合服务。
更多创新场景在乡间“生长”
室外暑气蒸腾,五段镇养老照护中心(护理院)内却是清凉宜人。公共活动区域里,82岁的王杰和77岁的许秀芳夫妇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其他老人则聚在一起聊天。
“卫生院就在隔壁,实施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住到这里,老人和子女们不再为养老发愁。”沛县民政局老龄健康科工作人员何召侠指着与卫生院互通的连廊介绍,通过“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无缝衔接,沛县多个乡镇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更多的创新场景在乡间“生长”:静安护理院10亩颐养农院中,老人采摘的果蔬直供厨房;闫集护理院试点安宁疗护病房,让生命终程保有尊严。
目前,全县已建成11家医养结合中心(护理院),其中10家为公建公营,2000余张床位构筑起家门口的医养服务网。“不仅治病延寿,更乐享晚年,这才是医养融合的真谛。”沛县民政局二级主任科员华大鹏说。
对农村养老有着多年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誉表示,沛县锚定农村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通过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服务机构规划相协调、建设相统筹、服务相融合的方式,提升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为“苏适养老”农村服务体系的“搭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