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微
云龙湖畔,杉杉奥特莱斯停车场内,来自安徽宿州的李女士正将几大袋新购衣物塞进轿车后备厢。“趁着暑假带孩子来徐州玩,顺便购物。”她笑着说,“这里品牌多、折扣大,服务也好,每次来都忍不住‘剁手’。”李女士的消费热情,恰是徐州消费市场澎湃活力的一个生动切片。
今年上半年,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批零住餐四大行业齐头并进——批发业增长15.6%、零售业增长14%、住宿业增长15.7%、餐饮业增长12.5%,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亮眼数据的背后,展示出徐州消费市场多元需求的活力、创新供给的韧劲、消费引擎的动力。
政策带动,激活百亿消费潜能
走进淮海路上的一家家电卖场,“以旧换新”专区人头攒动。消费者王女士刚用旧冰箱抵扣了400元,加上政府补贴,一台6000多元的新款冰箱最终只花了5000元出头,“划算又环保,政策红包确实给力!”王女士办完“以旧换新”手续后,崭新的十字门冰箱被工作人员搬上货车。这样的消费场景,正是徐州“政策红利”转化为消费动能的鲜活写照。
政策杠杆精准发力,成为徐州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上半年,徐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全市累计使用补贴资金超14.57亿元,位列全省第四,直接撬动相关消费100.4亿元。政策杠杆的撬动,让家电、通信器材、家具等耐用品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限上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5%,通信器材类增长17.4%,家具类更是实现了44.3%的增长。补贴政策的精准滴灌,有效激活了百姓改善性需求的“一池春水”。
政策组合拳不止于此。为应对不同消费场景,徐州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联动、政企银商协同”促消费模式。上半年,全市联合美团、电影协会等平台企业,开展“品味徐州”“跟着电影品美食”“苏超聚力·惠享彭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政企联动发放线上线下消费券1100余万元,直接拉动餐饮消费近2亿元。
“看,我用‘云铢’消费券免费兑换了一碗饣它汤!”7月27日,球迷李航在回龙窝许老八包子铺亮出自己的“苏超”限定版“云铢”,开心地和朋友分享,“最高能抵扣164.5元,还能打卡留纪念!”李航所说的“云铢”,是云龙区推出的《汉符云游记》衍生消费券。
在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商户胡师傅的米线店贴上了“消费券可用”的醒目标识:“通过消费券的发放,我们两家店每月能新增七八百人次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游客。”小小消费券,释放出激活消费的乘数效应。
美食破圈,从餐桌到产业的价值跃迁
清晨7点,“两来风”等老字号餐馆门前已排起长队。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辣汤、一只只鲜美多汁的包子,不仅慰藉着本地食客的胃,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卡”。
徐州深谙“美食是最好的城市名片”之道,近年来持续放大美食IP效应,让特色食材与烟火气息碰撞出消费新火花。今年年初,徐州商务部门联合铁路部门开展的“彭城美食万里行”活动,精选两来风辣汤、蜜三刀、小孩酥糖等10余种地标美食,通过高铁列车、车站展销等方式,让徐州味道香飘全国。在徐州东站展销现场,新鲜出炉的徐州蜜三刀、徐州馓子等特色小吃1个小时即售罄,不少旅客扫码关注"徐州美食地图",计划专程前来打卡。
“我们给传统美食插上'互联网翅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密集推广,精心编制徐州地标美食地图与打卡指南,成为来徐游客的“觅食指南”,让“徐州味道”声名远播。
节庆经济进一步彰显美食IP的爆发力。随着影响力从本地扩展至全国,徐州伏羊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品美食、游徐州。日前,2025第22届徐州彭祖伏羊节在持续11天的炽热与欢腾中,画下圆满句点。据统计,在今年的伏羊节夜市主会场,10家徐州特色餐饮企业日均售出羊汤5000碗、羊肉串超2万串、地锅鸡蒜爆鱼超150份,夜市日均营业额超80万元。数据背后,彰显了民俗经济对餐饮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有力提升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在春节、五一期间,徐州餐饮企业推出的“酒店团圆宴”“年夜饭礼盒带回家”“五一特惠套餐”等活动,满足不同节日期间市民消费需求。数据显示,上半年徐州餐饮业增速跑赢社零总额,其中节假日贡献率不断提升。从街头小吃到餐饮饭店,从线下门店到电商平台,徐州美食正完成从“味觉体验”到“产业矩阵”的跨越。
文旅体商融合,“苏超”点燃消费新引擎
周末的徐州奥体中心,“苏超”激战正酣。场外同样热闹非凡:球迷市集琳琅满目,特色餐饮区排起长龙,周边酒店一房难求……一场高水平足球赛事,不仅点燃了球迷热情,更带火了徐州“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消费。徐州紧紧把握“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机遇,围绕“苏超经济”精耕细作。
“‘苏超’开赛以来,我们民宿的订单量翻了三倍,周末房间要提前一周预订。”云龙湖畔的民宿主理人周女士忙着接听预订电话,窗外的湖景房已全部客满。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徐州文旅消费热度高涨,银联文旅消费总额166.78亿元、增长21.5%,特别是“苏超”开赛以来,同比增长40.9%——数据直观印证了“赛事热”对“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的强劲辐射力。
在徐州奥体中心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业态集体受益,某连锁酒店推出的凭球票入住房价直降30至100元并赠送早餐的政策,受到球迷热捧。统计显示,“苏超”赛事期间,奥体中心附近的酒店入住率普遍提升,个别酒店较平日增幅超20%,部分酒店比赛日入住率达100%。
徐州市商务局联动20家老字号与外贸优品,将“店铺”开在奥体中心门口。在这场“苏超聚彭城·惠享徐州礼”活动中,徐州“不土”特产、“把‘彭城故事’带回家”系列、穿越千年的汉风美学等主题展位前人气爆棚。牛蒡酱、烙馍、素火腿等特色美食受到顾客欢迎。
赛事之外,徐州持续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夜幕降临,彭城七里沿线游人如织。来自镇江的“白娘子”和徐州的“汉刘邦”等一行演员现身文庙江北第一楼前,载歌载舞,为两城文旅打call。
回龙窝汉乐悠扬,户部山国风弥漫。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将灯光秀、非遗展演、网红市集相结合;窑湾古镇通过实景演出、漕运体验等项目,让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与此同时,马陵山景区、窑湾古镇景区、汉文化景区等50余家徐州热门景区,针对客场游客群体,推出免费政策。
“文旅消费不再是单一的景区门票,而是‘体验+消费’的复合模式。”徐州市文旅集团负责人表示,赛事不仅带来了门票收入,更深层地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关联消费,形成以“一场球”带动“一座城”消费的良性循环。
城市引力拉满,外来消费撑起“半壁江山”
周末,在中心商圈徐州苏宁广场的停车场里,鲁H、皖L、豫N等周边省份的车牌随处可见。作为徐州商业的“人气王”,今年上半年,商场销售额、客流量分别增长13.8%和10.9%,印证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消费吸引力。
上半年,徐州中心商圈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监测数据显示,各大重点商圈外来消费整体占比超30%,节假日期间突破50%。在彭城壹号、金鹰国际等核心商贸企业,外地游客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打卡购物、品尝美食。在金鹰国际,某连锁美妆品牌负责人透露,门店近四成销售额来自外地顾客,特别是节假日,枣庄、淮北等地的消费者组团前来采购,客流如织、销售畅旺的景象成为常态。
消费吸引力的背后,是徐州持续优化升级的商业供给。在徐州苏宁广场,某潮玩首店前排起长队,限量版玩偶发售吸引了上百人排队。上半年,全市新招引落地首店84家,涵盖餐饮、零售、文创等多个领域,不断为城市商业注入新鲜血液与时尚活力。
线下商圈人气旺,线上消费同样火热。上半年,徐州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3.9%,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18.0%。直播带货成为新潮流,社区团购则让生鲜消费更便捷,线上渠道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兴业态的崛起更添消费活力。线下折扣店、仓储会员店成为市民购物新选择, 24小时便利店延伸至社区末梢,让消费便利度持续提升。
从舌尖上的“饣它汤”飘香万里,到“苏超”赛场上点燃全城激情;从政府补贴撬动百亿“焕新”需求,到首店新业态吸引八方来客——徐州消费市场的蓬勃竞速,并非单一引擎的推动,它是一场“政策精准滴灌+特色IP深耕+赛事流量引爆+城市能级跃升”的协同交响,徐州正以多元化的“新钥匙”,不断开启消费增长的新空间。
当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热点在徐州大地竞相涌现,这座建设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供给、更优质的服务,让消费马车跑得更稳更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