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彭军君)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6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级水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大气治理领域,全市PM2.5平均浓度30.1微克/立方米、浓度全省最低,同比改善0.7%,优于省内沿海地区3.9—4.6微克/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区、海门区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在全省54个县(市、区)中均进入全省前十,启东市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两项指标全省第一。此外,上半年,全市降尘量均值1.6吨/月·平方公里、全省最优。酸雨发生率为零,222个降水样本均未检出酸雨。
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级水平,省控以上断面达标率较2024年同期稳步提升。全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55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8.2%。长江南通段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优良水平。全市21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均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实现“清水入江”。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防线全面筑牢,全市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近岸海域水质继续稳中向好,春季水质优良比例达93.5%,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民“推窗见绿”背后是污染防治的创新突破。在大气防治中,全市构建“市县同治同降”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依托走航监测、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将现场与非现场结合,实现污染源精准管控。水环境治理则建立“周监测、周分析”动态监控机制,创新打造“数据透明—公众监督—治理优化”闭环,定期向公众公布水质数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统筹开展工业源、机动车、扬尘源、生活污染“四源共治”,强化臭氧污染精准防控;深入实施汛期重点断面水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等,持续擦亮江海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