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构建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三维屏障”
2025-08-23 08:28:00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余国升

“如果网友向你索要家庭地址,该怎么办?”“坚决拒绝,并马上告诉父母!”7月24日下午,在泰兴市延令街道东联社区活动室,泰兴市检察院“晶晶说法”负责人叶晶担任“网络安全指挥官”,带领孩子们一路“闯关”,学习如何成为明辨是非的“网络安全小卫士”。这一场景,正是泰州市构建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三维屏障”的生动写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沉迷问题也愈发凸显。为切实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成长环境,我市积极推进“清朗·护苗”防网络沉迷专项行动,凝聚全社会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

家校社协同

筑牢思想“防火墙”

走进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走廊两侧贴满了学生自制的“健康上网手抄报”。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表演情景剧《被手机“绑架”的周末》。这种沉浸式教育,来自市教育局推动的“网络素养提升工程”。自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我市所有中小学校将网络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网络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亿,10至19岁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已成为互联网新用户的主要群体。”全国政协委员、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信息辨别能力弱、易被谣言误导、网络安全意识不足、对游戏和短视频过度依赖、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

如何系统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姜堰实小教育集团探索出家校社协同发力的路径。在校内,学校推出由师生自编自演的“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短视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家长学堂”课程从文字版升级为视频号,以案释理,推送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学校还鼓励家庭制定数字规则,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习惯。在校外,学校与检察院合作,开发反网络诈骗、防网络暴力主题剧本杀,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

作为政协委员,高金凤还提交了“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案,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家校社协同发力。”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表示,我市督促各级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并规范智能终端产品进入校园。同时,提升教师早期识别和干预网络沉迷的能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真正筑牢思想“防火墙”。

多部门联动

织密监管“防护网”

校园法治宣讲、网络普法短剧、编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口袋书》、提供网络沉迷心理疏导……2024年8月2日,我市启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e起护‘未’”专项行动,网信、教育、公安、司法、文化、市监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大力推进“清朗”“净网”“护苗”等15个专项行动,共同织就立体“安全网”。

2015年9月,高港区检察院打造“汤姐姐法治课堂”,将司法案例与校园欺凌、性侵害、网络犯罪等主题融合,开展巡回宣讲近百场,覆盖听众超5万人次,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和乡镇(街道)全覆盖。兴化市司法局《豪哥说法》栏目组持续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推进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工作,守护青少年成长。姜堰区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e路护航 童享安全暑期”主题活动,通过签名承诺、知识课堂、趣味礼包发放、互动闯关等环节,增强未成年人网络风险辨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靖江市网信办牵头推出“共度快乐暑假 网络安全‘童’行”活动,围绕“知网、辨网、护网”主题,为孩子们的暑期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我市还持续开展网络举报和辟谣宣传活动,从社区课堂到军训营地,从趣味游戏到互动问答,以多样化形式普及安全上网知识,为清朗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

多场景引导

培育健康“新生态”

彻底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并非治本之策,关键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自主管理能力。为此,我市大力推进“阳光体育”“美育实践”和“劳动教育”系列项目,鼓励学校和社会机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科创艺术及体育活动,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引回现实生活,从根源上减轻对网络的依赖。

认识到网络沉迷背后往往存在心理需求,我市还开通了“12355青春护航热线”,为孩子与家长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同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网络使用情况筛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引导、早干预。

如今在泰州,社区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体育公园的“离线运动挑战赛”、商场的“无手机亲子区”,已成为一道道独特的城市风景。这场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防沉迷行动,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用网习惯,更重塑了城市的育人生态。“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困境,更要为他们搭建绽放青春的舞台。”万永良说。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