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挖潜向外借力,泰州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2025-05-11 07:5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卢佳乐 周建平

暮春时节,从扬子江畔到首都北京,关键词“产创融合”链接起一场深度交流。4月27日—30日,带着“大海新晨”产业体系的发展蓝图和“到泰州、泰周到”的营商承诺,泰州在北京开展产创融合推介系列活动,先后签下9个重大项目,同时签署7份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字号”企业、行业龙头的合作进入战略协同新阶段。

“推动产创融合,体现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的‘双轮驱动’。”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当前泰州正致力“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以“8+13+X”链群体系为牵引,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性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

此次北京之行,正是泰州“向外借力”推动产创融合的务实之举。目光向外,泰州近来动作频频。4月18日,2025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举行。泰州与上海普陀携手打造“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医药高新区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普陀园、海陵工业园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陵高新区与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沪泰两地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共同书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篇章。

目前,江苏肩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大使命。聚焦产创融合,泰州积极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企业研发矩阵“双金字塔”科创培育体系,不断“向内挖潜”提升核心竞争力。4月6日—8日,姜堰区举办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政府搭建的交流场地内,二楼汽车零部件与新能源产业链展区热闹非凡,数十家重点企业带着创新成果“出摊”,与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等充分交流,部分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创新主体培育,姜堰区已形成企业引领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上月初,泰州市海陵区重磅出台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十条政策,从多个维度为产创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位于该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康乾机械制造公司,继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机器人铸造和机器人打磨后,近期再度率先创新,布局“机加工柔性生产线”。“预计今年8月底能正式运行,届时生产过程将更加自动化,部分实现‘黑灯工厂’。”企业总经理唐亮表示,公司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5%,高于上一年度。

在泰州中国医药城东部,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落子于此。作为北大医学部首批异地科研机构,该创新中心建有多个平台,开展概念验证项目,协助本地药企进入临床试验绿色通道,有力推动了泰州医药产业创新和升级。去年底,“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在医药高新区揭牌,“泰州队列建设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以济川药业等为依托单位的省重点实验室重组、83家市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一批以创新为导向、以研发为基础的重大科创平台相继落地,成为泰州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切实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创新竞争力双提升。”泰州市科技局局长贺骏表示,泰州全面助力“产创融合”打头阵,目前拥有2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28家区域离岸创新中心和104家企业离岸创新中心,涉及多个创新链条,涵盖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据介绍,2024年以来,泰州市规上工业利润的53%来自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5%,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达20亿元,离岸创新中心孵化项目为206个。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