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毛莎莎
“我们正在从以往的跟随式创新稳步向源头式创新迈进。”恒瑞医药副总经理、连云港研究院院长孙琼自豪地说。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领头雁恒瑞医药创新发展成果频出:有6项新药和新适应症获批,包括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瑞卡西单抗,还有两款创新药实现“出海”,肿瘤领域和慢病领域的众多研究成果也屡登国际权威学术舞台。
企业创新活力涌动,这只是厚积薄发的成果。去年,连云港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277家,创历史新高;17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同比增长240%;3家企业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四,历年最多;10家企业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牵头完成数苏北第二;百开盛生物科技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初创组第三名,2家企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称号,创造了连云港市在国赛中的最好成绩。最新数据显示,连云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六年稳居苏北第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港城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背后离不开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举措。连云港引导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全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构建同企业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支撑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沃土。
不久前,连云港市科技局启动了第六届科技服务专家行活动,将政策服务送下去,将需求情况摸上来。自2020年首次举办以来,连云港已组织近100批次专家走进420余家企业,与科研以及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宣传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给予辅导,对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我们正在半导体石英材料国产替代上寻求突破,专家团队来到企业,为财务人员做研发费用归集培训,让我们对相关问题了解更深入,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连云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投基金、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等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我们累计为100多家企业发放‘苏科贷’超4亿元,推出科技企业‘研发贷’,首批为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9家科技型企业意向授信超1亿元,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还成功举办多场科创金融专项活动,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近百家科技企业获得授信122亿元。”连云港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张健说。
在科技创新加持下,连云港的传统产业也不断攀高向新。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镔鑫钢铁参与的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开创了二氧化碳在钢铁行业内高质化利用的先河,首次形成了钢铁行业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标准体系,既节约生产成本,又推动钢铁行业降碳减排。
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同时,连云港极其注重布局科技创新大平台,主动承担国家战略。
“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我们聚焦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持续不断攻关核心关键技术。目前,1500吨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已经在连云港海域开展多类型海上试验,为水动力技术、创新节能、智能航行等研发积累了重要数据。今年,实验室还将投入使用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一步探索深海创新的技术前沿。”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主任张海华说。依托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连云港已经成功引进中船节能、深蓝探索等公司,累计签订合同超2亿元,并成功招引德赛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来连云港开展产业合作。
科技创新载体是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的重要平台,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十条重点产业链,连云港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150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连云港全力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北翼策源地。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连云港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