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民卫队,抗日保家乡”,80多年前“太湖游击队”饭票上的“宣言”,诉说着当年一段特殊历史。
抗战时期,在烟波浩渺的太湖畔,诞生了在苏南抗日斗争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太湖游击队”。“‘太湖游击队’是太湖地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湖地区武装部队的俗称,其实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个称谓,但在太湖百姓心中,‘太湖游击队’就是保家卫国的人民的部队。”吴中区档案馆馆长柳建刚说。
“太湖游击队”初建,奋起抗击日寇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苏州。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从茅山地区东进入太湖地区后,开始形成锡南、苏西(太湖)抗日游击区。1940年3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到苏南东路,成立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建立东路军政委员会,开辟抗日根据地。
同年11月上旬,谭震林提出要通过太湖把被分割的游击区联接起来,决定在锡南建立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1941年1月,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成立(简称“太湖支队”)。5月,新建中共太湖县委,“太湖支队”由中共太湖县委直接领导。
落霞桥之战是“太湖支队”成立后与日军打的第一仗,首战告捷。1941年4月25日,“太湖支队”率部出击无锡南门伪军张志清部,日伪狼狈而逃。壬港血战是“太湖支队”配合主力军队对日作战最为激烈的一战。1941年5月29日,驻锡日伪军和壬港刀匪从水陆六路向“太湖支队”驻地分进合击,“太湖支队”分头抗击,安全转移,日军死伤惨重。
“太湖游击队”重建,坚持反“清乡”斗争
为加紧对占领区的控制,1941年7月,日军利用日伪政权在苏南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运动。为保存实力,“太湖支队”奋力开展反“清乡”斗争。7月中旬,新四军6师18旅52团在“太湖支队”的配合下,牵制了日伪“清乡”兵力。
同年8月26日,“太湖支队”副司令苏征西发动武装叛变。“太湖支队”遭受重大损失,锡南抗战形势陡然严峻。太湖县委决定转移至苏西地区,52团2营教导员薛永辉率领一个班在太湖地区坚持斗争。1942年6月,恢复锡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成立新四军太湖独立游击支队,仍简称“太湖支队”。
1941年11月,薛永辉等人组建了苏锡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受中共太湖县委领导。太湖县委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兄弟会、姐妹会等形式团结群众并吸收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斗争。在薛永辉的带领下,“民抗”取得了光福下绞伏击战、全歼观桥保安队、智取通安伪警察部队等胜利。至1943年5月,苏西抗日武装力量不断扩大,苏锡人民抗日自卫军改称太湖独立救国军,薛永辉任司令。
1944年9月9日,太湖独立救国军50余名干部、民兵在太湖冲山岛集训。当天下午4时许,由于叛徒告密,日伪军300余人包围了冲山岛。敌人登岛后进行梳篦式搜索,大部分人被捕,一部分人泅水突围,只剩下薛永辉等5人被围困在芦苇丛中整整20天。后来,敌人得知主力部队到来,并风闻薛永辉已经突围,才于9月29日撤走。冲山突围共20多人壮烈牺牲。
“太湖游击队”扩建,夺取苏锡抗战胜利
在艰险的反“清乡”、反“围剿”等斗争中,“太湖游击队”完成了上级“力求坚持苏锡”的任务,成为太湖地区人民心中一面永远不倒的抗日旗帜。
为适应太湖地区抗日斗争的需要,1944年11月,中共苏西县、中共锡南县及马山区三地合并,恢复设立中共太湖县委。锡南的太湖独立游击支队、苏西的太湖独立救国军合并,扩建成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军分区太湖县总队。太湖县党政军机构成立健全后,成功开辟东山、西山抗日游击区,发起了夜袭东山俞坞、拦截日伪专轮、横山遭遇战、猛攻新安据点、薛湾里伏击战,取得了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22日,太湖县总队得悉敌人从水路向无锡城撤退,薛永辉指挥太湖县总队在北桥附近薛湾里伏击。这是太湖县总队在锡南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国难当头,“太湖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义无反顾地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日寇作殊死搏斗,最终锻造出了一支越挫越勇、能征善战的“铁军”,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作出了永垂史册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