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刘 梦 通讯员 许 濛
近年来,捷泰、巨石、库比森、阿特斯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投产,不仅推动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惠及了无数淮安人的生活。
“家门口”工作
就业空间更广阔
“以前在苏州上班,不仅要租房子住,每天通勤还要两个小时。现在在家乡工作,下班20分钟就能到家。”26岁的范德宇是中天钢铁钢帘线一厂的现场管理专员。离家不远的全球规模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中天钢铁淮安基地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让他的日子更有奔头。
范德宇的故事,正是淮安依托重大项目推动群众“家门口”就业的生动缩影。这些投资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的重大项目,不仅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更是吸纳就业的“增容器”。近年来,淮安将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与解决群众关切的就业问题紧密结合,围绕项目建设、投产各阶段的用工需求,打出引才、育才、留才的“组合拳”,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实现“家门口”就业,关键在于“精准”二字。“精准对接重大项目用工需求,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实现高质量就业,这是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淮安创新推出乐业淮安“24365”服务保障机制,以优质就业岗位吸引优秀人才留淮就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行校企“双师”互派模式,支持院校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提升实操教学能力;聘请企业技师进校兼职授课,将前沿技术带入课堂,目前已建成中天钢帘线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纽泰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学院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在人才输送方面,组建“先进制造业就业联盟”,年均培养输送技能型毕业生2000人以上,为重大项目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政策与服务的精准滴灌,结出了丰硕的就业果实。鹏鼎控股在淮安的3个园区已吸纳员工1.6万余人,本地员工占比超60%;中天钢铁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一个个重大项目持续释放出多样化的就业岗位,为群众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如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许多在外的淮安人纷纷选择回到家乡。2024年,淮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93万人;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达24.9%,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龙头项目及规上企业用工增长13.8%,占比达41.3%。
基础设施完善
日常生活更便捷
“家门口的道路变宽了,我们出门办事、散步遛弯都方便多了。”家住盱眙县太和街道友法社区的居民张大爷说。
这条不久前完成黑色化改造并通车的道路,正是盱眙经济开发区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项目的重要一环。它的通车不仅有效缓解了区域交通拥堵问题,还显著提升了盱眙经济开发区的整体交通环境和项目承载能力,惠及像张大爷这样有通行需求的居民。无独有偶,为方便中天钢铁淮安基地员工通行,相关部门在其厂区附近设置了公交站点,在站点乘坐17路公交车可直达淮安火车站,不仅解决了员工出行难题,还让沿线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重大项目的能量也延伸到群众的“购物车”里。在淮安深耕多年的康乃馨集团持续加大投资,建设了包括高品质羽毛绒制品、生态纺织品、高端织造和智能装备制造等在内的一系列亿元以上项目。其中,总投资高达50亿元的高端织造和智能装备制造项目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彰显了企业的雄厚实力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这份实力与信心,也转化为回馈本地群众的“真金白银”。“内购会上比网上还划算。我们家用的四件套、被子都是在康乃馨内购会上买的。”张女士高兴地说。康乃馨通过定期举办内购会、门店优惠促销等方式,让群众无需远行,在“家门口”就能以实惠的价格,买到与高端酒店同源的优质纺织品。像康乃馨这样的企业还有淮安华顶鞋业有限公司,该企业生产的盼喜鞋在淮安有多家销售门店,价格比网购还便宜,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轰鸣的机器和崭新的厂房背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完善。重大项目的落地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淮安市民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重大项目牵引
民生保障更有力
交通便捷少堵车、上学就在“家门口”、看病便宜医院近……实现这些群众最朴素的愿望,依托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淮安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激活发展动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项目“强引擎”持续发力,发展底盘更厚实。2024年,淮安招商引资交出亮眼答卷: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7个,其中工业项目806个,同比分别增长16.9%、33.9%;协议引资额4514亿元,增长10.6%。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天钢铁超高强精品钢帘线三期、总投资30亿元的盱眙县无染彩再生聚酯新材料等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100亿元的淮安区库比森轮胎和总投资55亿元的涟水县特创线路板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投产……这些项目的陆续落地与高效推进,为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幸福指数提升上。2024年,淮安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好于全国全省水平;足额发放各类困难人员生活保障和救助资金,其中仅残疾人“两项补贴”就发放3.7亿元,惠及6.3万人;改造提升36家社区助餐点和105家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让“老有所养”更有温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7所,努力实现“家门口”上好学……
如今,我市重大项目的“强引擎”,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发展动能,推动居民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长、保障网络织密、养老服务水平提升以及教育资源优化……一幅幅“交通便捷、上学无忧、看病方便”的幸福生活图景,正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