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00多年,“京口”“钟山”携手共融
2025-08-30 07:35: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安琪

通讯员王文心王杰

8月31日,“苏超”第10轮,南京队将在客场对阵镇江队。两座城市,一东一西,依江并存,不仅自然相近、历史相通、人文相亲,而且经济相连、文化相融。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要求,将宁镇扬一体化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牵引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抓手,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如今,宁镇两城的“相亲相近”不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一幅又一幅“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毗邻区域加速融合发展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900多年前,宁镇两城的地理之邻、文化之亲,就流淌在“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这句诗中。

两座城市一衣带水,尤以毗邻南京的镇江句容市宝华镇体现最为鲜明,其东接镇江、西连南京,近一半实有人口都是工作在南京、生活在宝华的“候鸟式”居民。早晨7时,家住宝华镇的李先生驱车从家出发,沿仙林大道进入南京,20多分钟后便到达工作地点。日复一日,他十分享受这样的“双城生活”。

近年来,宝华镇紧抓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机遇,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承接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溢出”“人才溢出”,集聚一批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孵化等科技型产业。

为进一步拉近服务距离,去年3月,宁镇“两市一窗”政务服务窗口正式揭牌,首批进驻四大类18项高频服务业务,按照“进一扇门、办两市事”的建设思路,实现系统连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变群众“来回跑”为“一次办”,开启南京都市圈公安政务服务领域合作共建新篇章。

近年来,宁镇空间规划协同也在向纵深推进。两地深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毗邻地区规划协同,启动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把毗邻区域作为重点,深入推进跨市功能整合、服务共享、交通对接,仙林—宝华、龙潭—下蜀等毗邻区域加速融合发展。

产业创新合作持续深化

上月,在“科创镇江”生命健康产业对接交流活动中,南京大学(镇江)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与3家企业签署产学合作协议;3月,2025镇江(南京)科技合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现场签约17个科技合作项目……

在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中,也频频看到镇江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身影,进一步加强了两市在智能制造、软件信息服务业方面的合作交流。

近年来,宁镇两地持续推进科技合作,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2022年,南京会同镇江、扬州共同编制宁镇扬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成立产业链联盟,强化智能电网、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融合协同。随着南京地铁S6号线(宁句城际)开通运营和312国道快速化改造进入尾声,宁镇合力打造的沿沪宁产业创新走廊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为两地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日初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细分赛道,联合镇江相关高校和部门,共建长三角“AI+心理”政产学研平台,赋能公共服务供给创新。镇江多次赴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在宁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活动;东南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落户镇江市润州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批南京高校在镇江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镇江的制造业基础与南京的科创能力相结合,正形成“研发在南京、转化在镇江”协同发展新模式。

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圆乎乎的脑袋,胖嘟嘟的身子,长江江豚因其迷人的“微笑”,被沿江城市居民所熟知。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的生活不分“地界”,经常在南京、镇江和马鞍山的江段“串门”。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江马鞍山—南京—镇江段,生活着约100头长江江豚。

2022年,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开启长江江豚保护跨省域协同立法,将保护范围从单一自然保护区的“点”扩展到流域联动的“面”,让“微笑天使”跨省“串门”更有法治保障。

协调区域性事务,需要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在生态联防共治上,南京与镇江以一次又一次生动实践书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七乡河宁镇共界河道联合整治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后,镇江与南京就七乡河整治实施方案开展3次会商,推动方案进一步优化落实。2023年10月,在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签署实施《南京都市圈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集中力量管控燃煤电厂,通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持续跟踪评估减排效果。

如今,伴随着连日优秀的空气质量,宁镇双城实现超远距离“同框”,住在宝华镇附近的居民就能拍摄到紫峰大厦的塔尖。随着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宁镇两地更进一步拉近了“时空距离”,打破区划、创新发展,从而“生长”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模式,共同书写着都市圈协同发展新篇章。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