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现代农业绘就“好丰景”
2025-08-30 07:45: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从科技示范田到数字农业园区,从种植园到现代化加工厂,8月的如皋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创新的活力。今年以来,如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产业链延伸为抓手、品牌建设为突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交出一份“稳产保供、产业升级、特色突围”的亮眼答卷。

科技驱动

为稳产增收强支撑

前段时间,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80余名种植大户开展田间观摩活动,一系列创新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果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看似普通的农业装备,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推动农业稳产增收的重要支撑。

在城北街道的冰琪葡萄园,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铺设着双色荧光膜。“这种新型地膜不仅除草效果显著,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还能有效提升葡萄品质。”公司负责人吴元兵介绍,其耐用材质可使用三年,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科技赋能的成效在水稻种植区同样得到充分展现。走进石庄镇的小燕子家庭农场的水稻示范田,生物降解地膜与精准插秧技术的完美结合令人赞叹。农场负责人何飞燕对秋季水稻收成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于春季的成功实践。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她采用的草莓、玉米一膜多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每亩地增收1000元。

近年来,如皋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先后建设5个农业服务分中心,规划建设13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积极申报部级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同时建成5个土壤墒情综合监测站,配备14台病虫情检测设备,开展13项新品种试验示范,培育出花名堂立体无土栽培、杨天农业数字化大棚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在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当地农业生产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全市实现夏粮面积70.05万亩,单产达352.8公斤/亩,总产24.71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5.94万亩,单产360.46公斤/亩,总产23.77万吨,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链式聚能

为产业升级添引擎

8月3日,如城街道沿河村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正式开园,800余亩无花果迎来丰收季。走进基地,翠绿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格外诱人。

“鲜果采摘,每天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陈宁介绍,无花果的采摘期长达4个月,面对鲜果“鲜嫩难存”的问题,他投资建设了标准化加工厂,将鲜果制成耐储运的果干产品,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畅销全国。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陈宁构建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一颗果子”向“一条产业链”的跨越升级。

无独有偶,在下原镇,另一个更具规模的产业融合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总投资1亿元的菜籽油产学研综合体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设计。

作为南通市首批获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了现代化菜籽油压榨精制生产线、农产品电商储运中心、古法榨油体验馆、如皋特产展销馆以及电商培训中心等,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体验”的全产业链模式。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收购1万户、近7.5万亩的菜籽,户均新增年收入2086元。”下原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丽表示,这个项目的落地,将有效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个个产业融合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丰富了农业业态,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1—6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收入总额132.21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农产品网上营销额4.74亿元。

品牌赋能

为现代农业扬优势

“运费都快抵上桃子价格了,这桃非吃不可吗?”“是的,解一解我们外省人的馋。”这段外省顾客与如皋紫桃种植户的对话,道出了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

眼下,如城街道新官村的千亩桃园正值丰收季,紫红色的果实压弯枝头,馥郁的果香在空气中流淌。8月4日举办的首届新官紫桃评鉴活动,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擦亮地标品牌的重要契机。

作为“苏·皋长寿”区域公共品牌旗下特色农产品,这颗承载着百年种植历史的“紫色明珠”,在品牌战略的推动下焕发新生:2022年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24年更是入选亚果会“中国十大美味桃子”榜单,实现了从“藏在深闺”到“香飘全国”的华丽转身。

如果说紫桃是如皋农业的新晋“网红”,那么黑塌菜则是当之无愧的“长青王牌”。这个被冠以“长寿菜”美誉的特色农产品,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与鲜嫩口感,早已在全国消费者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今年,如皋黑塌菜作为南通唯一农业品牌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栏目。

如今,如皋黑塌菜已探索出一条集“品种—种植—加工—冷藏—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综合总产值达4.1亿元,年带动农民1.19万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220多元。

从紫桃的“甜蜜出圈”到黑塌菜的“产业突围”,如皋特色农产品奏响了品牌强农的动人乐章。依托“苏·皋长寿”区域公共品牌势能,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正走出如皋、走向全国,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本报通讯员 吴青青 刘豪

本报记者 陈嘉仪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