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史伟 徐明泽
初秋时节,走进被网友称为“宿迁小版纳”的鸟悦园,满目是景。正在散步的市民赵振泉说,“鸟悦园真是名副其实!自建好以来,我每天晨练都要进来转几圈。”
鸟悦园由南、北园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20亩,位于宿迁市政府机关办公楼与市级机关工作人员所住的小区之间,建市初规划时,其用途是行政办公、商业用地。
“围了20多年,最终建成鸟悦园,符合市情民意。”原宿迁市园林局负责人仍记忆犹新,1996年宿迁建市时便定下“生态立市”目标,随后提出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城市品牌。2005年底,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市区绿地保护的决议(草案)》,决定对市区现有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及包括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其它绿地进行永久性保护。“这块地多年来一直用围栏围着,栽了不少绿化苗木,2006年在北园立了‘鸟类生态园’牌子予以专门保护。”
宿迁一位老干部感慨,建市后很长一段时间,市里缺少开会、接待的场所,不少人建议将其用于建设礼堂、宾馆,房地产鼎盛时,也有开发商想开发这块地,这些建议最终都没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如今改造成公园,就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生态园长期封闭,内部植物经过20多年的自然演替,林木茂密,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生物繁多,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宿迁市住建局副局长柏艳艳说,2022年宿迁市委市政府本着“还绿于民、让利于民”理念,从民生需求和生态利益出发,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生态园所处的土地用地性质由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同年6月,取名为“鸟悦园”的公园项目启动建设,10月建成开放。
本着“尽量不动一株树、尽量不挪一棵苗”的思路,围绕“在自然上创造自然”的建设原则,公园在改造中保留场地内自然生态林,完善园内动植物生态群落,丰富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公园生态系统功能。同时利用原有的低洼地块、水塘等,建设一系列海绵城市设施,对内有机串联雨水花园、生态湿塘等,对外连接市政道路雨水井,并增加必要的园路系统和休憩娱乐空间。
“我们委托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公园动植物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因地制宜规划杉林步道、林影花园、腐木含彩、飞鸟之家等景点。”宿迁市住建局园林绿化处处长张瑞介绍,前不久,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再次进行普查。令人欣喜的是,公园开放化改造后,动植物的品种未因改造而减少,园内还发现不少野生动物。
鸟悦园是宿迁首个“零碳公园”,前不久成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被评为第二批江苏省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宿迁市住建局局长徐宜军说,“鸟悦园是宿迁近年致力为市民打造一片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乐享自然的绿色都市生活空间项目之一。以此为新起点,宿迁正着力建设‘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无界公园城市。”截至目前,宿迁全市已打造221个高品质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中心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6.09%,绿地率达42.27%,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