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奏响教育强市新乐章
2025-09-10 09:07:00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孙迎迎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泰州讲学时所提出的教育思想,穿越千年,如今已成为这座教育之乡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泰州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用系统性思维破解教育难题,以战略性布局培育未来人才,全面奏响教育强市的崭新乐章。

创新矩阵,激活发展动能

2023年伊始,泰州市委、市政府将“新春第一会”主题锁定“教育改革”,启动建设六大教育改革实验区,以“基层首创、全域共享”的模式,构建起教育改革的“创新矩阵”:靖江市聚焦产教融合,构建“校在园中”的职教新模式;泰兴市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破解乡村教育难题;兴化市探索智慧教育赋能城乡课堂;海陵区深化“双减”背景下的育人方式转型;姜堰区开展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市直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则推动跨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其根基在于教育。改革,正是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说,建设六大教育改革实验区,目的是通过基层首创,以点带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成果,努力让每片“改革试验田”的活水,汇聚成泰州教育改革的“一江春水”。

在省姜堰中学的生物竞赛课堂上,学生们正解剖山茶花,观察单瓣与重瓣的结构差异;不远处的姜堰区实验小学,孩子们研究向日葵向光性所写的科学小论文已获省级奖项。这些生动场景,源于泰州市教科院牵头设计、姜堰区试点的“金字塔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小学阶段以“好奇种子”课程激发兴趣,初中阶段通过跨学科项目培养探究能力,高中阶段依托强基计划对接高校。姜堰区通过整合资源,构建12年贯通培养链,已有140名学生通过理科实验教学和竞赛集训,展现出显著的科学潜质。

这种改革成效正在泰州全市形成“涟漪效应”。由省泰州中学等5所高中牵头,联合全市30所中小学,组建起贯通培养共同体,推进科学创新、数学应用等社团活动。泰州还成功牵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与本地10多所中小学战略合作,共同培育后备人才。南京大学在省姜堰中学设立的“拔尖苗圃班”中,院士每年授课超16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跨校共享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工业级机械臂、3D生物打印机,让中学生触摸前沿科技。

作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区域试点,靖江市探索“多元一体双融双促”的产教融合范式,联合英国韦斯顿学院共建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年均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万人次以上。这种“把学校建在园区里”的模式,让教育链与产业链实现了深度耦合。

科学教育,点亮未来之路

今年3月28日,省泰州中学1957届校友李德仁院士回到母校,启动首届“李德仁科技节”。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归来,恰是泰州科学教育战略转型的生动注脚。

“科学教育已成为推动当代教育发展的核心引擎,是‘科教强国’战略的主要支撑,泰州正经历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转型。”市教育局副局长翁光明介绍,2022年11月,《泰州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将科学教育定位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构建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在省泰中附中,“虫趣社”社长蒋梓锐同学已研究昆虫5年,不仅举办了个人活体昆虫展,其科普视频号更收获数万“粉丝”。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该校已形成多层级、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素养普及型课程奠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石,分类引导型课程定向选拔科学精英人才,项目孵化型课程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活力。

作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靖江中学创新构建“基础+拓展”双轨AI课程,在“五个中心”基础上,计划新建大模型与学科融合应用中心、智慧生活馆等,为跨学科学习和前沿技术体验创造更优环境。

针对当下人工智能热点,泰州市电教馆馆长潘凌云介绍,泰州已构建小初高一体的AI课程方案,小学阶段学习文生图、基础编程,初中阶段掌握数据处理,高中阶段接触机器学习,形成错落有序的课程体系。

数字见证“点亮工程”成效:全市已开设119个主题、1282个学时的校外科学课程,累计开展各类科教活动2200多场,300多所中小学近40万师生走进科技场馆。更为亮眼的是,工程实施以来,泰州共有27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项,255名同学获省级科技竞赛一等奖,413名同学获得省级二等奖,33名同学入选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象。

泰州正以战略转型的改革魄力,推动科学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润心育人,践行幸福教育

今年6月,作为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特色品牌,“泰老师·伴你心快乐”200期特别节目在泰州市城东小学举行。该栏目自2021年6月上线,已构建“专家智慧+专业运作+志愿奉献”的全天候响应机制。活动现场,我市创新建立“1+6+N”泰开心联盟,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六部门协同,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延伸至每个角落。

在泰州,心理健康教育是每所学校的必修课,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技能。全市3.2万名专任教师接受专题培训,349所中小学开设心理课程。各校全面推行“1+10”全员导师制,4.2万名教师结对42万名学生,落实“每天倾听一刻钟”要求。此外,“家长学分银行”已在半数市(区)建成,家长需完成12学时课程;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年化解亲子矛盾1600余起。

不少学校还开设各类心理健康特色课程和活动。省泰中附中以心理剧表演帮助学生认识心理规律;姜堰区实验小学将“教师妈妈”品牌升级为全员育人行动,每位导师既关心学生学业,更关注心理成长;泰州市海陵学校创设“三进”工作法,通过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集中家访呵护学生身心;泰州医药城实验小学成立“家长大学”,构建三级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优化家校共育、增强教育合力。

这种将心理健康融入教育毛细血管的实践,正让“幸福教育”从理念变为现实。

从六大改革实验区的创新突破,到“点亮工程”的科学育人,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构建,泰州正以育人创新托举城市未来,努力为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让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奋力奏响教育强市新乐章。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