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以民生服务“温度”丈量学习教育“深度”
2025-09-10 09:17:00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  】【打印

■记 者 杨丹丹

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开门教育,强化作风建设,狠抓问题整改,切实以民生服务的“温度”丈量学习教育的“深度”,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效。

回应群众关切

用心用情办好“关键小事”

“不但有公租房住,公租房出现问题还及时维修,真是太贴心了!”清江浦区香格里拉小区居民李延刚说,自己住的公租房前段时间出现了卫生间渗水、墙面破损等情况,市住建局获悉后,迅速对接维修单位,组织人员实地勘察,精准制定维修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维修。

学习教育期间,市住建部门通过拓宽诉求收集途径,建立服务采购、维修审核机制,修订完善相关文件,购买公租房综合保险,采取“群众评价+专业评估”等一系列措施,闭环打造“保姆式”公租房维修模式,累计完成公租房维修1857套,维修房屋面积11.1万平方米,有力地回应了保障家庭对“安居幸福”的深切期盼。

群众“盼的事”就是党委政府要“干的事”。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

“今年因为有了暑托班,孩子暑期作息很规律,饮食习惯也保持得很好。”市新星幼儿园东湖怡景苑分园的学生家长赵朦说,“暑托班可帮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忙。”

市妇联指导市新星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广大家长对孩子暑托的强烈需求,邀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团队及托育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创新构建“医教家”三位一体服务新格局;积极与所在街道社区开展共建,探索“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成功开设暑期托管班,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有了这‘一码通’,事故处理起来真方便!”日前,市民杨先生驾驶的轿车在与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后,通过“乐行淮安”微信公众号“一码通”事故处理一键报警模块报警。接警交警迅速赶到现场,依托该平台,仅用11分钟就完成了事故处理。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安交警针对事故处理流程烦琐等问题,打通数据壁垒,重塑处理流程,创新打造轻微交通事故“一码通”处理新模式,实现事故处理全链条便捷服务,累计快处轻微财损事故3.1万起,全面提升群众体验感和满意度。

深入一线问需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7月31日下午,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严斌以“就业困难人员”身份,在淮阴区星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程体验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补贴一件事流程。“我们要进一步打通群众办理人社相关业务的堵点、难点,推进人社服务更加便捷化、智能化。”严斌说。

市数据局牵头开展营商服务专员走流程——“我来办办看”活动,由市各“高效办成一件事”牵头部门营商服务专员会同责任部门营商服务专员,对全市已落地实施的112类“一件事”,以企业、群众身份全流程办理体验,在活动中查问题、看不足,共发现并整改问题37个,推动我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质效再提升。

只有把情况摸得清、问题找得准,举措才能谋得实。在学习教育中,我市坚持把开门教育作为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推动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整治的“成果清单”。

最近,不少市民去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时,发现不仅就诊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诊疗流程也畅通了不少,就诊体验大幅提升。

市二院在完成门急诊改造的基础上,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贵、烦问题,通过班子成员“联责联动、现场办公”、部门“双挂双促、吹哨报到”开展医疗服务专项监督行动,收集民意137项、深挖顽疾49项。经过整改整治,在门诊量同比增长13.21%情况下,患者门诊等待时间减少36%、满意度跃居98%以上。

“以前自来水总是忽大忽小,用水高峰期还会停水,做饭洗衣都很不方便。”家住盱眙县古桑街道的赵女士说,随着盱眙水厂一期项目马上建成供水,困扰盱眙河西片区20万居民多年的用水难问题将得到解决。

市水利局按照县区自查、市级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排查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问题,对排查出的21个问题建立清单,逐一整改销号。同时,加强水利项目建设,改善重点区域供水条件,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运行管护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强化担当作为

在改善民生服务中见实效

学习教育期间,我市各级党组织推动党员干部转作风、强担当,把办好民生实事与问题查摆同安排同部署,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在深化作风建设中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每天中午,到淮安经开区邱圩村黄元小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嫌麻烦总凑合,自从服务中心建起来后,吃饭便宜又方便。”家住黄元小区的张爷爷说。

针对养老设施为建而建、重建轻管、闲置浪费等问题,我市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对一些空挂牌子、没有需求或不具备服务功能的设施取缔摘牌,腾出空间改作他用;对174个位置邻近、使用率不高但确需保留的设施,进行空间整合、功能融合;对32个群众认可、利用率较高但条件有限的设施提档升级,增强服务能力;对存在刚性需求但没有配备到位的地方,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补充新建12个养老设施,以实际行动守护幸福“夕阳红”。

日前,全市首个高级技师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在淮安技师学院开班,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来自市公交公司的58名学员,实现“学习即实践、培训即上岗”。

市人社部门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完全适配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实施“技能兴淮”行动,分类推出“扫盲式、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实施企业职工“提技稳岗”行动、重点群体“精准培训”行动、在校生“强技赋能”行动,先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新增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87万人次,不断提升人才就业“硬实力”。

谈及我市执法检查的变化,江苏宏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马先浩不禁感慨:“现在检查不仅事前告知,而且通过联合检查,检查频次减少了,指导服务却更精准了,为我们企业减轻了负担。”

为改善以往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随意查、联动少、弹性大、任性罚、趋利管等突出问题,我市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通过“合并执法”减量、“联合执法”减频、“包容审慎执法”减负。同时,强化监管促长效,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推动涉企检查数量同比压降51%,涉企罚款数额压降36%,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发展增效。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