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更新:南京科巷迎新生
2025-11-04 08:2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走进南京市秦淮区科巷新市集,沿着手扶电梯通往二楼,两侧悬挂的每幅生鲜图下方都配着俏皮的南京方言标注,“歪歪”(河蚌)、“螃海”(螃蟹)、“菊化劳”(菊花脑)……透着老南京的烟火气。二楼摊位展示板上,“拒绝‘椒’虑”“‘茄’而不舍”“‘柿柿’如意”等趣味谐音梗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当你买了菜到一楼,还可以在一家银发助餐点,享受“代炒菜”服务:素菜6元、荤素搭配8元、大鱼大肉15元,让你省心省力。近期新增的“科巷云菜场”,让周边居民与上班族线上就可购菜。

“科巷不是简单的买菜地方,它藏着南京近90年的城市服务记忆。”据科巷新市集设计师、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考证,科巷菜场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是南京近现代最早的城市菜市场之一。

2020年,科巷菜场升级为科巷新市集。2023年起,陈卫新团队以“持续更新”的新模式,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每年改一点,推动形成以科巷新市集为中心的15分钟服务圈,呈现城市更新成果。据透露,由于这里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江宁织造府的旧址范围,菜场还将推出“红楼菜单”体验——市民可领取菜单到摊位采购食材,到楼下加工;正在改造的“市民客厅”,将跨界联动红楼文化与卫岗牛奶,未来成为市民讲堂、生活美学空间等。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教师还带领学生走进科巷,让学生以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解读城市文化,并转化为实际策划方案。

“科巷的实践并非个例,摒弃‘一蹴而就’的大规模翻新,‘渐进式更新’理念正渗透到城市的多个角落。”陈卫新说。他在南京读书工作已30多年,既打造了文都书店、凤凰云书坊等特色文化空间,也参与设计了老门东、熙南里等众多南京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对近几年各类渐进式更新的实践案例信手拈来——

2021年,他成为南京浦口响堂村规划改造项目的文化与设计顾问,主导改造了响堂乡村讲习所,让这座小村落成为乡愁的象征,更成功将栀子花打造成乡村专属文化IP。同年,他被聘为南京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文保区文化创意总监,带领团队对朱自清名作《背影》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确立“背影”主题文化,融入街区设计中,如创设背影咖啡馆、街区文化墙等,不但可以挖掘“怀旧消费”,还能彰显城市文化底蕴,2024年开街后立即成为文艺新地标。

正在改造的南京1912街区,陈卫新和他的团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选择通过“历史信息挖掘+微设计”,让散落的文化记忆重见天日,如恢复“板桥新村”等老地名,关联金陵女子大学(南师大前身)历史,甚至挖掘出张爱玲早年居住的相关线索,为街区增添人文气息。作为南京仅存不多的国营商场,南京商厦的更新将围绕“南京第一部手扶自动电梯”这一历史元素,从情境消费、动线梳理、广场改造三个方向入手,让老商场成为承载市民情感的“城市记忆空间”。

“渐进式更新”理念,也与国家层面对城市发展的导向高度契合,为“十四五”期间城市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陈卫新解读说,城市更新将不依赖大规模资金投入,追求短期网红效应;而是通过前期深度调研、中期精准设计、后期持续运营,以文字解说、场景还原等方式,对菜场、街区、公园、商场实行“小而精”的改造,让“静默的文化资源”被一一激活,并持续关注,让设计成为生活的常态,从而让每一处空间成为连接历史、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驿站”。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