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天空之城”,南京市低空经济“主力军”正“高飞”
2025-10-14 09:21: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肖凡

通讯员浦高新

近日,南京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天晴”)的无人机研制基地项目落户浦口高新区。该公司的入驻为园区低空经济产业腾飞按下“加速键”。

我市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引导和布局,浦口区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核心区,是南京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作为核心承载区的浦口高新区,目前已汇聚50余家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数据应用等全链条环节的重点企业,是全市低空经济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园区以“一中心、两平台、多空域”为架构系统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已初步形成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保障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全域多场景协同联动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一座充满活力的“天空之城”正加速崛起。

头雁领航,落地优质项目

秋日的午后,在浦口高新区,南京天晴的工作人员正在新办公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工作。落地浦口后,企业信心满、干劲足,有更多的空间和场地可以大展拳脚。

珠海天晴专注于7吨以下多类型无人机的全链条业务,涵盖研发、批产及飞行服务,产品矩阵覆盖技术验证机、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蜂群无人机、复合翼无人机等品类。公司负责人表示,选择落户浦口高新区,正是因为园区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将低空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南京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珠海天晴全国战略布局的核心研制基地,发展定位与浦口高新区主导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据介绍,此次落地的研制基地项目,业务覆盖固定翼、蜂群类、垂直起降复合翼等多机型的研发、试飞、调试组装,以及航空电子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项目落地后可以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链的协同性与完整性。

浦口高新区围绕“一体推进‘四大行动’、聚力建设产业强区”要求,推动主导产业加快突破,在南京浦口低空经济产业园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大会等重点活动中,一批引领性、牵引性、高能级项目集中签约。今年以来,园区新签约项目42个。

“链”上发力,优化产业生态

5月,南京低空综合飞行基地一期投入使用,成为CAAC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场地,今年培训及考试人次突破8000人,是我市目前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无人机跑道、无人机机库、无人停机坪以及多旋翼无人机训练考试场地的基地。

翱坤航空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正是被这里的配套吸引而来。“基地有800米×20米跑道、7块停机坪、13个垂直起降场和5400平方米机库,完善的配套在长三角首屈一指。”该企业总经理迟军介绍,企业计划在这里建设占地1400平方米的航空装备试验试飞基地,为各类航空装备的技术验证和适航认证提供服务。

该基地是园区全力打造的南京浦口低空经济产业园的一部分,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分为低空科创策源中心、企业创新协同区、产城融合配套区、产品试飞验证区等5大功能区,以及长江场景应用示范、老山场景应用示范2处示范区。

目前,浦口已开辟4片无人机适飞空域,面积达630平方公里,占全市约30%,为我市及周边无人机运行主体提供了充分的试飞、测试和运营条件,落地在浦口高新区的低空综合飞行基地使得园区在低空赛道的核心竞争优势愈发凸显。

发展低空经济,要飞得起,更要飞得稳。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为低空飞行提供保障;“一网统飞”服务平台作为全区政务飞行的筹划者,为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活力;浦口还有一张立体“城市地图”,《实景三维助力南京低空经济产业建设》创新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

着眼“未来”,向更高处攀登

近年来,浦口高新区聚焦打造现代化科技产业城,构建完善“1+3+3”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总纲领,夯实低空经济、集成电路、原子级制造3条核心产业链,积极布局卫星制造、精密仪器、智慧农业3个细分领域。

在加速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的同时,浦口高新区其余5个产业赛道也齐头并进,态势良好。在今年金洽会分会场活动——2025(南京)扬子江集成电路创新发展推介会上,园区签约一批项目。其中,深圳立鼎微电子华东研发总部项目聚焦集成电路设计细分领域,填补园区在高端滤波器分支的空白,推动浦口集成电路产业“强芯稳链”。

布局“未来”,浦口高新区把目光放在制造技术的“终极形态”。早在2019年,我市就与南京大学在浦口布局原子级制造技术,成立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推动原子极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将规划原子制造未来产业园,建设人才公寓、住宅、学校等配套设施,整合全国范围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力量,加快原子级制造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场景推广。

园区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卫星制造产业高地,构建“研发+制造+应用”为一体的卫星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整星制造、关键分系统、有效载荷”全产业链与创新平台同步推进的产业生态。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