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晓琳
教师节前夕,从事职业教育35年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薄宜勇入选全国“最美教师”,成为今年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个旧继电器、一段淘汰的信号电缆、一块自制电路板……在薄宜勇手中,这些从铁路现场“淘”来的旧设备,成了职业教育的“金种子”。
“学生的实训设备重要,耽误不得!”几天前,记者第一次去学校采访薄宜勇时,他正在忙着检修一台实训设备,采访戛然而止。9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学校,终于在户外铁道实训场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实训的他。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训就像是学生的“生命线”。上世纪90年代初,刚投身职教的薄宜勇,就遇上了实训设备匮乏的难题。“铁道信号专业光靠嘴讲可不行,学生得动手测试、亲手练,才能真学会!”看着空荡的实训台,薄宜勇急在心里。他想起了铁路站段里那些更换下来的旧设备——继电器、信号组合、电缆线——别人眼里的“废品”,在他看来却是“宝贝”。此后的休息日,薄宜勇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各个铁路站段之间,软磨硬泡“淘”设备。运回学校后,简陋的实训室成了他的“战场”,擦去设备上的油污与灰尘、组装调试,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
64D半自动闭塞电路、道岔控制电路、信号点灯电路……一件件自制教具在他手中诞生。“设备可以旧,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最新的、最扎实的!”薄宜勇说。就是在这样的实训平台上,学生们反复模拟故障处理,动手能力得到了实打实的锤炼。
2008年,学校新校区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着皮尺,踩着泥泞的塘埂,开始规划一个更大的“梦想”——把真实的铁路“搬进”校园。他牵头校企联合,一点点推进建设。2011年,一条1200米长、连接津浦铁路正线的“两站一区间”电气化铁路实训基地建成。如今,他参与建设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三站两区间”,即将建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实训基地项目。
在薄宜勇的职教生涯里,有一段记忆,每年春运都会被重新唤醒——那是他连续多年陪伴学生在春运临客上顶岗实习的日子。
春节是铁路人最忙碌的“战场”,而临客列车更是“战场”里最苦最累的地方。学生们穿着列车员制服,脸上还带着青涩,却要承担起检票、守车门、摆行李、保洁的任务,还要照顾老人、小孩等重点旅客——短短20多米的车厢,一个班下来要走一万多步。
除夕夜,薄宜勇和同餐车师傅会提前准备好简单的“年夜饭”——几盒加热的盒饭,再贴上学生们剪的简易春联。“看着你们平平安安把旅客送回家团圆,老师心里就踏实,这就是咱们铁路人的年!”如今,当年那些在列车上过除夕的“孩子”,早已成长为万里铁道线的中坚力量。
在教学中,薄宜勇从不会只盯着“优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向他请假,递来的却是一张有抑郁情绪的诊断证明。薄宜勇没有简单批准请假,而是主动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大赛团队。他耐心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写报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最终,这个学生不仅跟着团队拿下了全国金奖,个人综合能力也显著提升,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薄宜勇说,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既要教学生技术,更要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35年职教路,薄宜勇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主持研发《分动外锁闭道岔智能油润装置》《基于5G和北斗的作业可视化管理系统》等设备,解决了铁路现场维护的诸多痛点;他牵头建设对标“四新”技术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实训基地;他联合企业组建国内首个“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为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南铁方案”;他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赛事中摘金夺银,不少人成长为工长、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
“职教报国、立德树人、追求卓越”,这是薄宜勇坚守了35年的初心。教师节到来,他寄语青年教师:“希望大家做‘严师’也做‘良友’,在育人沃土上耕耘不辍,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