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葛灵丹 李睿哲
“1日金中、一中、九中,2日二十九中,4日南外、雨中,5日宁海中学……”5月5日,家有中考生的谢先生一口气报出了他们家的“五一”探校列表。这个“五一”假期,南京多区、多所高中阶段学校“扎堆”举办中招咨询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家长、学生现场跟学校负责人、招生老师面对面咨询,了解学校相关招生政策,沉浸式体验校园环境、特色课程、食宿等。
特长生报考有哪些注意事项?高中特色课程有哪些?记者实探多所热门学校“找答案”。5月1日和5日,金陵中学分别在新街口校区和江心洲校区开放校园,记者了解到,在已设立南京大学准博士站、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班并实施南京大学零年级计划、南京大学南小桥项目等基础上,今年金陵中学又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班型——“行健班”。“学生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学习风格。我们的培养方式需要匹配他们的特征。”金中党委书记孙小红说。进入“行健班”的标准是什么?“成绩选拔中,学校会综合判断,类似综评面试,由学生申请。培养目的是让孩子积攒更多的技能,去应对更多标准,符合国家未来更高的要求。”孙小红表示,“行健班”首先是强基的起点,学校会针对2025年强基计划中国内39所高校的选拔方式进行研究;其次,金中将定制课程,采用联合师资的形式教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释放更大优势。
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校园开放日上,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居艳在《教育,让“努力”看到更多的希望》主题分享中阐述了她的理解:“我理想中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在迷雾中独自奔跑,而是为每一份‘努力’架设起通往希望的桥梁。”一中是清华大学丘成桐班的首批全国18所授牌学校之一,居艳给出的“一中方案”里提及,南京一中将围绕“求真”这一核心理念,建构科学、人文、生涯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我们计划五年邀请100位院士走进课堂。近几年,已有近50位院士踏上了一中的讲台,学生有机会与院士面对面交流。”说到这里,居书记插播了一个温暖而励志的追星小故事——“院士进课堂的第一位主讲嘉宾是南京大学的周志华院士,当年,我校邓景文同学聆听了周院士的讲座后,便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努力方向。3年后的2024年高考,邓同学以678分的高分被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录取。周院士听闻后,特地在开学初到班级看望邓同学,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这不仅是师长的关心,更是科学家精神的火炬在两代人手中温暖传递。”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南京秦淮区6所高中组团接受家长和考生的咨询。南师附中秦淮科高党委书记卓斌透露今年将招收93名学科和科技特长生,学校今年还将与东南大学深度合作,开设吴健雄班。凡能在特长生考试中被秦淮科高预录取的学生,直接编入严济慈班,如果在学校录取统招线1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进入东大吴健雄班。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高级中学校长王兰介绍,今年学校会面向全市所有初中毕业生招收“民航飞行特长生”50人,组成“民航飞行班”,南航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将为该班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指导、体能训练、民航飞行基础理论课程等专业支持。
科技感满满的工程融创中心、篮球训练场、英语课程基地、东奇书苑……南京市第九中学震旦校区的沉浸式探校让学生和家长流连忘返。南京九中校长陈晓健介绍,目前九中采用“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两校区实行一体化办学,在师资队伍、教育活动、教学过程、后勤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五个统一”,确保学生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南京九中党委书记张翼飞提醒:“今年,科技特长生分成了两个项目,家长不用太纠结两个项目的考试内容,因为不管报哪个学科或科技特长生,前面综合知识的考查大概占到全卷的90%,只有10%的专业知识。物理和科技特长生考的都是物理,生物和化学特长生考的都是化学。”
南京九中优秀校友、江苏警官学院学生张颢觉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特长生考试的经验:“我觉得还是以发挥基本功优势为主,考试难度不小,既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求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延伸和灵活运用,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平衡,这是一场综合性的考试,不是单一学科的对决。”
这个“五一”,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田园剧场、报告厅两个场地同时开放,校园内咨询展位前人头攒动,不少家庭全员出动。该校副校长张雪峰表示:“我们更看重学生的学科潜质而非竞赛证书,只要对各学科有兴趣或有专长,都欢迎报考。特长生一旦考上将直接进入田高最好的‘天一强基班’。”张雪峰说。
据了解,2025年南京市高中特长生报名时间为5月9日9:00至10日17:00,加试时间为5月25日。特长生报名在即,家长带着孩子到学校看什么,怎么报名?张雪峰给出了几个硬核建议:“首先,抓住特长生考试机会,建议积极报考。其次,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所在学校的位次,至少选择三所和成绩相匹配的、录取概率比较高的高中,多跑一跑,和招生老师聊一聊报名的要求以及审核的情况。再次,了解学校先看官方认定的高考成绩,如‘质量突出贡献奖’(高考突出贡献奖),如果连续多年都能拿到这个奖项,说明这所学校的高考成绩有坚实的基础,令人放心。此外,还要看学校的文化底蕴、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规划。教育要着眼于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除了能否把孩子送进理想的大学,还要看带给他哪些助力终身发展的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