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一个研发团队依托我们中试平台,开发和验证新一代高光谱芯片模组,验证周期直接从18个月压缩到6个月。平台还帮助团队获得千万元融资,估值已经超过15亿元。”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战略部门负责人叶萍用一个例子,直观展现了中试平台的作用。
中试,是小型生产模拟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可以提前为量产排查“雷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年全国两会,都明确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去年,南京提出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导企业联合应用类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记者梳理发现,南京现有中试平台超73家,其中,22家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程序入选南京市中试平台备案名单。
从建设主体来看,73家平台中,企业建得最多,达49家,其余分别是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从产业来看,73家平台涉及17个细分产业领域,覆盖南京提出的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15家、11家和10家。
南京市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备案名单。目前,平台已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围绕新兴领域前沿产品,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全方位联合开发工作。
“中试是科技转化过程中最接近市场化的一个步骤,意义重大,必须解决产品可不可以产、好不好用两大关键问题。”中科神光副总经理郑新友表示,早在2021年,中科神光就出于发展需要组建了中试部门,负责公司技术成果中试。后来,中试部门转变为中试平台,聚焦激光光电产业,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前沿创新成果提供产业化生产过渡性试验服务。
与郑新友观点类似,多个平台的负责人表示,很多高校院所的技术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需要在中试过程中不断修改参数,才能达到商用状态。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中试服务平台,南京蔚华膜科技有限公司就成功将南工大孙世鹏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赢得客户青睐,即将扩大生产。自2021年以来,该平台已累计服务7个南工大科研团队的项目,其中3个成立了公司。
对于中试平台而言,其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设备,更在于背后的技术服务能力。
据科技部门介绍,调研显示,一些中试平台向前链接大院大所、概念验证中心不够,向后链接企业孵化、金融投资不多,未能有效整合科研成果、金融资本和市场需求,对于“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放式合作模式探索较少。
对此,南京在刚上线的“宁科荟|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供需对接服务平台”上设置中试平台功能模块,面向全国科技企业、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创投机构、技术经理人等,提供中试平台展示、成功案例宣传、项目对接、需求查询等服务,使产业领域知晓南京能提供哪些中试服务,促进中试服务供需双方对接。
今年南京还将通过成果转化通链行动,加快提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运转质效,扎实构建从基础研发、概念验证到应用开发、中试熟化再到工程化转化、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贯通链条。
相关部门将定期评估备案中试平台的运营质效,动态调整备案名单,以此促进各平台在健全数据安全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共享力度,提升对外服务效能;同时,组织线下对接活动,优化中试服务生态圈,为科技成果转化铺好路、架好桥。
南京的中试平台持续“上新”。在江北新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项目已经开工。该项目计划建设中试车间16个、中试产线40条,拟进行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生物制造、生物医药、食品添加剂、动物营养品等产业方向项目中试,目前已梳理储备20余家高校院所和产业龙头的中试项目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