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苏超”赋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
2025-09-24 11:0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何 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025年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就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气象新作为的成功案例。“苏超”既是江苏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的展示。“苏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全民参与”;以数字传播为手段,打造“现象级文化IP”;以家乡荣耀为情感连接,号召“为城市荣誉而战”;以多元主体共治为模式,实现“体育+文旅+城市”的融合发展,开辟出一条文明共建、情感共鸣、价值共享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全民参与筑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苏超”不仅打破了职业体育的精英壁垒,诠释着“人人皆可上场”的全民足球理念,更搭建了集文体旅于一身的全民参与平台。这种“全民参与”既呈现在球场上,又展现在球场外;既体现在球员身上,又表现在观众席中;既是线下的游客互动,又是线上的网民狂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在民众中倡导和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苏超”赛场上球员传递着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励着观众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观众赛后主动清理看台,垃圾自觉分类,又成为推动文明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正能量;参赛城市的市民群众也甘愿成为赛事“志愿者”“导游”“司机”,展现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为城市的良好形象加分,为文明共建出力。“苏超”独有的参赛和观赛低门槛,为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精神文明建设的公开课,使其既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既传递着文明又创造着新的文明。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苏超”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和激活人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尊重和释放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创造与守护的正向循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数字传播拓维,为精神文明建设延展辐射半径。自开赛以来,“苏超”的传播效益惊人,迅速风靡国内甚至远播海外,成为“现象级文化IP”。而通过构建传播矩阵,依托数字化平台与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实现几何式增长的曝光与关注度,为“苏超”品牌的形成、建设与发展带来巨大流量,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主办方的精心打造和积极运作。官方利用先进的直播技术,对比赛进行高清直播,扩展了“苏超”的观众群体。另外,利用社交平台的强大社交属性,用户分享、转发、评论“苏超”相关内容,形成良好的开放氛围和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是群众的自发宣传和主动创作。无论是现场观赛的球迷还是场外的自媒体,通过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对赛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报道,使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完成裂变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苏超”借助数字技术,生动展现江苏人民的精神风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创造出蕴含健康、快乐、美好等精神内核的文明成果,把赛场内外、屏幕两端的民众联结在一起,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方位、立体化、贯通式渗透,有效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苏超”打造的“赛事内容—数字载体—价值传导”的三维传播模式,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半径从赛场数万名观众拓展到赛场内外、线上线下数亿人。

家乡荣耀铸魂,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价值共识。“苏超”以家乡荣耀为核心激活集体荣誉感,将江苏特有的地域文化转化为良性的竞争能量,构建共同的情感记忆,从而激发人民精神层面的幸福感与价值归属感,提升人民对江苏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情感依托。13支代表队以城市命名,其队徽设计浓缩城市文化基因,成为激活集体精神的催化剂;“为城市荣誉而战”的赛事口号,精准唤醒中国人深藏在血脉中的“爱我家乡”的乡土情结;“一城一主场”全覆盖赛制,将竞技体育的精彩角逐升华为家乡荣耀的集体表达;以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为桥梁,又使竞技对抗升华为文化对话,在情绪共鸣中将“散装江苏”联结成“苏大强”。“苏超”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培育和实践形式,通过一场场赛事,既让每个城市拥有诠释城市精神内核的机会,又成功搭建“以文会友”的平台,倡导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构建新时代的集体记忆,使城市间结成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合力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城市文明的培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一场文化自信的奔赴,这正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三方协同共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鲜活样本。“苏超”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协同共治,为地方群众赛事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市场以商业化运营激活赛事经济价值,社会组织及球迷群体则深度参与形成文化认同。在政府层面,政府精准捕捉到人民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需求,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创办“苏超”。通过制定赛事标准、提供场地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以低价球票和免费赛事直播等手段,将全民参与理念落到实处。在市场层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赛事影响力逐步扩大,经营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对赛事资源进行专业化整合与价值最大化开发,持续提升赛事质量与服务效能,为联赛的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在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及球迷群体承担着连接政府与市场的纽带功能,以专业化、组织化的参与方式,保障全民参与的赛事生态,提升赛事的社会认同度,为赛事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支持系统。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既带动了体育产业、城市文旅消费等物质层面的增长,又通过唤醒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培育提升了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实现“体育+文旅+城市”的融合发展,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合力推动下,“苏超”从“短期热点”升级为“长效IP”,成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有效载体,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研究”〈24&WZD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何美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