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睿翔
最近,某问政类新闻栏目中,有群众反映,当地部分企业的混凝土搅拌车存在超载上路问题,本应监测车辆是否超载的称重报警系统形同虚设。面对这一情况,交通运输部门反应迅速,当场表态,要会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倒查源头,杜绝隐患。
这样的回应,并不陌生。事实上,“举一反三”已成为不少政府部门回应问题和承诺整改时的“标准回答”,也表达了相关部门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决心。从安全事故通报到专项整治报告,几乎都能看见“举一反三”这个词频频出现。
举一反三,是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譬如,中小学老师会经常唠叨,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把知识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继而才会灵活运用。但做到并不易,所以有老师无奈调侃“不求举一反三,举一反0.5就好”。
对于政府部门回应问题时承诺“举一反三”,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也是在实践中被反复验证的高效工作方法。譬如,某地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政府部门没有“头痛医头”,而是举一反三,在更大范围内启动相关产业“大体检、大整治”,不仅整治一处问题,更通过全域排查和工作前置,化解更多看不见的安全隐患。
然而也要注意到,在一些媒体报道和部门单位相关公告的评论区,也能见到不少网友留言“有点看腻了”“举一后真的能反三吗”等等。由此可见,“举一反三”从承诺到落实之间还存在一定落差。在一些反映问题的事件中,“举一反三”更像是推辞,说完之后便石沉大海,再无下文。譬如,有的居民小区因消防通道堵塞被媒体曝光后,相关地方说要“举一反三”整改,可其他小区的通道依旧被杂物堆得满满当当。要知道,“举一”或许容易,毕竟问题已经暴露,不得不回应。但“反三”却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可能沦为“纸上整改”,问题依旧会反复出现。
故而,当“举一反三”变成一种“应答模板”,它的诚意与效果就难免被打上问号。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注意到网友的批评,并开始探索更扎实的“举一反三”路径。如,有的城市在问题整改中推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整改事项、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有的部门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确保“举一反三”不落空……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像厨师不仅承诺改进一道菜,还把整个后厨流程透明化,让食客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举一反三”确实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说到底,“举一反三”的价值不在于说得多么诚恳,而在于做得是否扎实。老百姓乐于见到政府部门的承诺和决心,但更期待承诺之后的行动和效果。只有当每一个“举一反三”都有清晰的路径、透明的过程、可查的结果时,这个词才能摆脱“陈词”之嫌,真正成为推动治理进步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