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丽
近日,省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明确划出“硬杠杠”: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已建县级及以下的综合类政务服务APP在年底前完成迁移归并。这一措施,直击“指尖形式主义”痛点,是为基层减负松绑的硬招实招。
设置政务APP的初衷是为了优化政务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然而,政务APP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变形走样、功能异化,比如,同一件事,需要在多个层级端口来回“折腾”报备;大事小事,都要“打卡”留下工作痕迹;个人和单位使用政务APP的积分、排名被频繁通报……诸如此类的做法,让基层干部群众苦不堪言。“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连上厕所都在刷积分”……这些“指尖上的负担”,必须坚决予以纠治。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小到调解邻里纠纷、整治社区环境,大到规划发展方案、推动产业升级,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基层干部群众倾注心力、攻坚克难。他们本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理应聚焦在真真切切为民服务、踏踏实实干事创业上,而不是消耗在上传资料、刷积分、搞排名等政务APP的琐碎事务中。规范政务APP管理,就要敢于动真碰硬,依法依规坚决砍掉那些功能重叠、操作繁琐、效能低下的APP。只有政务APP真瘦身、操作真简化,基层负担才能真减轻。
事实上,向“指尖形式主义”亮剑,早已在行动。从中央专项部署,到地方专项整治、出台规范,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成效初显。江苏此番举措,更是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体现。比如,“县级以下禁止开发”的刚性约束,从源头上扎紧了入口,为无序开展画下休止符。比如,推动各类应用向省级平台“苏服办”整合,省级APP向下开放权限,更是打破“数据孤岛”、践行“全省一盘棋”集约理念的关键一步。去年,我省建立政务APP“户籍制”,通过清理整合,省级政务APP压减45%;此次通过统一入口、共享后台,“一个平台办多事”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为基层干部群众减负赋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优化政务APP,除了在数量上做“减法”,还要在管理维护、压实责任、提升效能上做“加法”。比如,通过实施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优化调整考核考评机制,对留痕和排名惯性予以纠偏;建立起针对政务APP“瘦身”的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对不合理、不必要的政务APP及其考核进行反馈,并通过及时改进,确保APP的功能与服务真正满足基层需求,让其回归本质功能。
说到底,政务APP的开发与运营,自始至终都应以“务实为民”为根本遵循。从群众角度出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政务数字化真正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利器”,让基层干部群众卸下“指尖”重担、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聚焦民生实事,才能获得真心认可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