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城垣》
□ 本报记者 于 锋
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上,有着数以亿计的城砖。大多数城砖上都镌刻着负责烧砖工程的各级官员和民工的名字。人们往往记得下旨烧制城砖的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却不可能记住那些参与烧砖的普通人。日前,首部以南京明城墙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明城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南京作家陈正荣说,他要用这本书来展现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他们为南京城墙付出的智慧与心血值得铭记。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历史上的明城墙全长35.3公里,高坚甲于海内,目前完整保存25.1公里,依然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六百多年过去了,城墙依然坚固,成为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大明城垣》从现代开始写起,考古学家在南京城墙中发现一块很特别的明代城砖,上面有男女两个手印,镌刻十六个字——“袁水汤汤,窑火旺旺。我手妹手,日月共长”。学者们根据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制作这块城砖的窑匠故乡——江西宜春县月亮湾,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六百年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汤和七、汤丙、汤满一家三代窑匠的故事,他们烧砖技艺精湛,汤丙、汤满父子俩先后参加了凤阳城、南京城的筑造,历尽艰辛。汤满因为能烧出质地坚硬的“白玉砖”,受到朱元璋嘉奖。可是,汤满无意做官,只愿做匠人。他与大户人家小姐明月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人们习惯用‘山水城林’来概括南京的人文特色。‘城’就是明城墙。明城墙已深深融入了南京市民的生活。”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陈正荣对城墙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每当看到城墙砖上的那些铭文时,心灵总会受到震撼。那些匠人风里来雨里去,精心制作每一块城墙砖。六百多年过去了,他们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名字仍然镌刻在城墙上,矗立在南京人身边。”
早在三年前,陈正荣就发现,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以南京明城墙为背景,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形成:他要让烧制城砖的工匠在文学作品中复活,用手中的笔向他们致敬。陈正荣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城墙的资料,研究明代历史,到城墙实地考察,先后两次到江西宜春采风。根据专家提供的线索,陈正荣在宜春袁河边的彬江镇霞塘村考察了明代古窑,在当地发现了很多和南京城砖一样的老城砖。
《大明城垣》故事背景为明代初年,陈正荣从历史细微处入手,精心绘制了一幅明初南京城的风俗画卷。关于南京城墙的传说、歌谣,如沈万三聚宝盆,“城门城门几丈高”童谣、正月十六南京人爬城头民俗……都被他巧妙地织进小说画卷中。
在37万字的《大明城垣》中,陈正荣构思了一个窑匠三代人的故事,通过他们参与中都凤阳城、南京城的建设,反映古代匠人们的生活。他告诉记者,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视角,一是朱元璋当年是如何决策先后在凤阳、南京建造城垣的,又是如何重视建造质量的;另一个就是匠人们是如何参与中都凤阳、都城南京建设的。主人公汤满这个名字就是来自江西宜春制造的城墙砖上。“事实上,不仅仅是汤满,书中所有匠人的名字,比如刘德华、黄牛四、铁柱、李黑等,都是取自南京城墙砖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匠人们得到‘复活’,以此来纪念参与南京城墙建设的古代匠人们,致敬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