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晏培娟 艾培 薛诚
通讯员 毛晖 张静
江苏科技大学近日捷报频传:获批建设3个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并列全省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4项,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荣获6项金奖,列全省第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江苏科技大学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持续探索。
“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国家战略导向,立足本校特色,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体系,打造高能级平台,才能成为科技策源地和产业引领者。”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作为江苏省唯一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特色高校,学校将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从“蓝图”到“蓝海”,打好有组织科研“组合拳”
“创能科技公司今年成立后,到9月开票销售突破2300万元,预计全年能完成3000万元。”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阳教授介绍,从在《Nature》发表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创下5项世界纪录,到联手企业开展技术转化,再到成立公司实现产业化,团队已在光伏和储能领域打响品牌,“目前正在筹备融资事宜,已经与镇江高新区签署股权认购协议”。
江苏科技大学打造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为有组织科研提供了坚实支撑。新增的“船舶低碳零碳动力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深远海探测技术与装备”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理工结合、产教融合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开展协同攻关。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校实施“首席科学家工程”、推行“揭榜挂帅”机制,组建49家单位参与的产业联合体,超大热输入船钢技术、“平波号”浮式防波堤、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船用薄板矫平设备、绿色滚装船等一批成果加快转化落地。近三年,学校科研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全年总额。
“船舶尾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每年都是亿吨级。”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于超教授团队,瞄准的正是船舶碳捕集这一新兴市场。团队成员姜丹锋介绍,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胺基物理溶剂型两相吸收体系,实现吸收效率突破90%且再生能耗降低42%的优异性能。目前,船基CCUS系统环境效应评估平台正与多家船厂开展合作,为航运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新区共同建设的全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成立,成为连接创新“最初一米”和“最后一米”的重要桥梁。学校联合镇江高新区设立1亿元天使基金,为早期科技成果提供资金支持。
“测量精度从5%跃升至0.5%,我们的产品打破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昝浩创办的江苏空天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入驻该中心企业之一。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航天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突破了高温强振环境液体流量高精度测量的“卡脖子”问题,已配套某研究所多型飞行器实现首飞。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永林介绍,在创新人才激励方面,学校推行“年薪制”、科研团队自主组建等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校领导带头对接重点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寻找合作契机。
在江苏省第十三批科技副总选派中,江苏科技大学以123人的入选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一,连续三年保持这一佳绩。通过加强与中船集团旗下外高桥造船等“链主”企业合作,学校充分发挥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平台效能,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纽带。
学校还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战略,与京口区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与扬中市聚焦新材料领域推进合作,构建覆盖镇江全域的协同创新网络。
从“学子”到“工匠”,锻造产业发展“生力军”
专注各类胶黏剂研发的镇江莱特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样也是今年落户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企业之一。记者走进企业时,研究生汪千禧、姜荣飞正在老师汤继俊的指导下操作刚购置的阿贝折射仪。
汤继俊多年深耕高分子材料领域,其成果在全球首个第四代核能技术示范项目、“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工程中均有应用。但更让他骄傲的是,自己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高薪锁定”,“我的成果有两个,一个是我研发的产品,另外一个就是我的学生,都是‘市场说了算’。”
这种“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江苏科技大学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江苏科技大学构建“贯通衔接、全程探索”育人体系,与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入选省重点产业学院并推荐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62个专业对接船舶产业链,27个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今年,学校还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围绕船舶特色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们将继续瞄准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表示,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以服务船舶行业与区域融合发展为己任,使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目前,江苏科技大学累计培养输送24万余名应用型创新人才,每年超60%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涉船涉海领域,就业率稳居省内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