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一粒药”的“三重碰撞”
2025-10-23 08:0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吴琼 董鑫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智能车间内,传统中药生产实现“无人化”,效率较传统提取工艺提升近3倍;这是田头与市场的碰撞——遍布全国的种植基地实现全程溯源,帮助超万户农户增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这是绿色与发展的碰撞——构建“四维环保体系”,破解中药污水成分复杂、异味浓重的难题。

10月21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泰州的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在这个连续4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企业,探寻“一粒药”的“三重碰撞”。

传统VS现代:

中药提取,车间自动化率达90%

药材通过WMS系统芯片扫码入库、AGV小车输送药材到指定投料口、投料机器人自动翻转投料……在龙凤堂提取2号车间中央控制室,记者看到大屏上实时显示各道生产工序,传统中药在现代智能车间呈现出“热辣滚烫”的生产景象。

生产繁忙,源于市场火热。蓝芩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黄芪精等单品年销售额均超10亿元的集团“拳头产品”,均来自这个车间,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车间从四楼到一楼,分别是WMS物流输送线以及投料区、提取浓缩区、醇沉吸附区、洁净区以及中央控制室,采用流体重力学进行设计,药液转运无须能耗,符合国家绿色制造理念。

“这是集团根据国家大健康战略布局建立的中药提取基地,总投资约5亿元。”龙凤堂信息部负责人蒋军介绍,基地设计118台7吨提取罐及500多台配套设备,年处理药材可达4.2万吨,产能规模在全国屈指可数。

向“新”而行,龙凤堂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车间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提取、浓缩、醇沉等工序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自动化率达90%。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效率较传统提取提升近3倍。

作为江苏首个中药流程智能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企业,龙凤堂入选了2024年度江苏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级中药智能制造标准,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持续提升竞争力。

田头VS市场:

全程溯源,帮助超万户农户增收

眼下,在内蒙古固阳县,龙凤堂有机黄芪种植基地正迎来丰收。这里地处北纬41°黄金带,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黄芪生长的理想之地。当地出产的黄芪以色正、味甘、质密著称,2018年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誉为“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

“这块土地,我们找了两年。”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徐浩宇说,集团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选定在固阳建立有机黄芪种植基地。一根根有机黄芪被运到龙凤堂,经过人工检验、50余项现代化检测及智能化生产流程,摇身一变成黄芪精、黄芪咖啡等市场“宠儿”。

据了解,基地严格遵循“三无一全”(无硫加工、无黄曲霉素污染、无公害、全过程可追溯)标准,禁用化肥农药,并通过国际GACP认证。检测显示,该基地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达0.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超0.03%,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从药材源头管理出发,龙凤堂构建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生命周期质量风险管控模式,实现从种苗、田间管理、采收,到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全过程质量可控、可追溯,打造全新的中药材基地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地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田头”与“市场”的对话,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以龙凤堂与甘肃金塔县共建的5300亩板蓝根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直接辐射周边3000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其中航天镇参与种植的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如今,龙凤堂建有80个基地,涉及41个品种,覆盖全国23个省份,帮助超万户农户奔上致富路。

绿色VS发展:

变废为宝,探索资源化利用新模式

中药生产,面临较大的水资源需求,产生大量污水在所难免。绿色与发展如何共生共荣?龙凤堂建成两座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污水处理站,总处理规模达11000立方米/日,兼具高效处理、资源循环与低碳运行三大优势,成为中药行业环保治理的标杆工程。

“针对中药污水成分复杂、异味浓重的难题,我们创新构建‘四维环保体系’。”龙凤堂工程设备总监孙哲告诉记者,“四维环保体系”分别是异味控制、智能调控、低碳运行以及严控标准。比如异味控制,采用“水洗—碱洗—生物滤池—氧化”四级除臭系统,实现异味全封闭收集与达标排放。目前,龙凤堂双污水站已稳定运行超2000天,累计处理污水超600万吨,减排有机物逾15万吨。

更让人欣喜的是,该企业今年通过新上沼气锅炉项目,探索出资源化利用“零成本”新模式,实现变废为宝。“你看那8座IC反应器,污水在里面通过菌种发酵变成了沼气。”在沼气锅炉项目现场,孙哲介绍,企业以沼气为原料,通过“高温焚烧—余热锅炉—脱硫脱硝”系统实现能源回用。据估算,企业每年可处理沼气超400万立方米,转化为蒸汽3.96万吨,直接回用于生产,年降本达900万元,抵消污水处理成本,同时年减二氧化碳排放约52433吨。

以“绿色药企”责任响应“双碳”目标,龙凤堂正为中医药行业积极探索“高效治理—资源再生—经济效益”的创新路径,引领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