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宁 于锋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我省各地博物馆接待游客760.3万人次,文创销售超4095万元。在博物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总能发现一些手持各种摄像器材,胸前别着“小蜜蜂”的人面对文物侃侃而谈,没错,这些人就是文博达人、文博博主,他们不仅深受粉丝喜爱,更是商家的合作伙伴和各地文旅部门的座上宾。
长假刚结束,“中博百大博主榜”出炉。博物馆头条等机构从微信视频号、抖音、新浪微博、小红书、B站五大主流互联网平台,根据“传播力、创新力、影响力”三个维度,评选出2025年9月至10月初100位文博、艺术领域的优质博主,其中,来自江苏的“山禾看山河”“浪花姜”“你买酥梨”等榜上常客再次上榜。
用新媒体打开“国家宝藏”
“想知道被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淮安在历史上有多繁华,就要先了解一下漕运与淮安的关系。”抖音账号“山禾看山河”置顶的一条视频《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的播放量已超百万。镜头前,“山禾看山河”主理人、文博达人“山禾”娓娓道来怎么在这家博物馆读懂中国漕运史。
“一切都源自我对文物、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做文博自媒体已整整10年的“山禾”,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她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去逛各地的博物馆。“最开始,我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探馆文章,这两年全职做自媒体,作品都以视频方式呈现。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写文案、出镜、拍摄、剪辑全部包办,保持一周两更的频率。”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山禾”已拥有50多万粉丝。
29岁的“浪花姜”是资深文博爱好者,2023年从广告公司编导转行做文博类自媒体,如今在B站、抖音等拥有粉丝300万左右。在B站落脚后,当年6月他推出第一期长视频《这也许是B站最好的历史区UP主推荐!》,把自己喜欢的历史类博主推荐给大家。
“晚上发完觉得不太可能有啥流量,就睡了。”“浪花姜”说,“结果第二天上午莫名其妙就上了‘热门’,很快点击率破百万,当晚B站的编辑就主动联系了我。”现在“浪花姜”把自己的视频节目分为多个系列,“中国百科史”主讲古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到如何排兵布阵、怎么安葬;“江湖历史系列”则讲骗术、小偷、侠义这类稀奇古怪的专题史,还有一类是与各地、各博物馆合作,比如推出《B站穿越游——浪花姜&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与央视新闻联合发布武王墩遗址考古发现;与共青团中央合作《神州可壮游——扬州篇》。
懂粉丝需求更懂时代大势
“10年前我开始做文博自媒体的时候,大部分博物馆都很‘冷清’,甚至一些省级博物馆都没多少人去参观。没想到短短十年,‘文博热’就席卷全国。”“山禾”目睹了文博场馆从“冷”变“热”的过程。在她看来,“文博热”的出现,和年轻人的助推密不可分。年轻群体中,渴望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文博爱好者群体日渐庞大。
“年轻人熟悉新媒体的呈现方式,博物馆更需要新媒体博主引来年轻客流。”“山禾”坦言,这是文博博主日益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山禾”自己就是文博爱好者,很清楚受众想看什么。“每次拍摄前,我会做大量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探访,思考这家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有哪些创意,重要藏品有什么价值,怎样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年轻化呈现。”“山禾”说,她的视频可能没有太高的专业度,但一般都能GET到观众的兴趣点,比如年轻人喜欢的博物馆文创、网红咖啡等。
“浪花姜”认为,之所以能将文博博主作为全职职业,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富足,对文化消费有了更高需求,特别是年轻人充满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造就了“文博热”。2017年开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更将这股潮流推上新高度。
“我的节目定位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又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浪花姜”对其目标客群有着清晰的认知,“大部分人对历史、文物感兴趣,但找不到深入浅出的解说,我要做的就是,把历史、文物最有意思的一面告诉他们。”
21岁的网友田淳尹是“浪花姜”的粉丝,“他们虽然不如专家学者解说得全面、细致,但语言往往很有趣。这就是文博达人存在的意义。”小田说。
让更多文物走进普通人视野
小红书文博UP主“你买酥梨”这次又入选了“中博百大博主榜”。最近,他发布《山西|一周仅开放两天,却藏着顶级明代壁画》,推荐了山西屯留宝峰寺,其内容以图文为主。他说每次考察前他都要做大量功课,除了位置、交通方式这些基本信息外,还将建筑的历史、看点及其个人的审美展现出来。
“这就是我和专家不同的地方。专家解读会更注重细节,而我则更注重个人审美,用图片、文字吸引人们观看那些平常不被关注的文物和小众古建。”“你买酥梨”表示,因为一直发布这类内容,很多粉丝都按他的路线旅游,在宣传小众古建的同时,也让官方看到文物的现状,促进当地对文物的保护,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山禾”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最近几个月她介绍了镇江的醋文化博物馆、扬州杭集的牙刷博物馆、郑州的纺织工业博物馆、福建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让这些相对小众的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
“‘文博热’之下,小博物馆也很‘拼’,千方百计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山禾”以安徽和县博物馆举例,在视频中细细解析中小型博物馆正确的“打开”方式。和县出土过距今约30万年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现藏于国家级博物馆。这家小博物馆用多媒体展陈手段解析化石的形状、构造以及科学意义,让观众深入了解和县猿人的重要价值。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文博达人、文博博主到博物馆说历史、讲文物,有效弥补了博物馆讲解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希望博物馆与达人、博主们“相互赋能”,为公众提供更多个性化表达的专业知识讲解服务,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