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票里的铁路记忆
2025-10-12 08:1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见习记者 黄 煦

“再过几天,这些车票就真成‘文物’了。”9月27日,在连云港市海州区玉带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丁运安拿起一本厚重的车票册,泛黄的硬板车票承载着时光的印记。据了解,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丁运安收藏的几千张硬板火车票,将连云港铁路百年变迁的城市记忆永久定格。

丁运安的藏品中,有一张1957年的硬板票格外珍贵:票面印着“白塔埠站—新海站”。据了解,海州站当时曾改名为新海站,但“海州”作为当地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古地名,更为民众认同,所以一年后(1957年)车站便恢复了“海州站”旧称。短暂的更名期,让本就稀少的“新海站”车票,留存至今愈发罕见。

像这样的“改名故事”,在丁运安的藏品里俯拾皆是:1957年,因东海县政府迁址牛山镇,原“牛山站”更名为“东海县站”,见证了县域规划与城市发展的联动;1987年启用的“中云站”,是如今连云港东站的前身,记录了连云港东部城区从工业区向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型;“老窑站”更名“连云港站”的车票,则暗合这座城市从黄海之滨的小渔村,逐步崛起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壮阔轨迹。

作为连云港市民政局地名办原主任,丁运安对地名文化有着深厚情结。他偶然看到一张1956年冬季实行的全国铁路示意图,图上陇海兰新铁路如同一条钢铁纽带,将连云港与西北内陆、中亚地区紧密相连。由此他萌生了收藏沿线站点硬板车票的想法,“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我想通过车票,串联起这条经济走廊的铁路记忆。”

此后十年,从连云港向东延伸至青岛,向西穿越郑州、西安、兰州,直至新疆阿拉山口,丁运安的足迹到达22个城市,最终集齐457个沿线站点的车票,覆盖当时运营站点的93%。收藏之路布满艰辛,很多车票要么票面缺损,要么无法形成完整的站点串联,只要听闻哪里有品相完好的硬板票,他总会立刻动身。

丁运安的收藏柜里,不同年代的车票排列出一条“进化链”:上世纪50年代的硬纸板票,需人工提前印好站点与票价;1996年计算机售票普及后,粉色软纸票出现,票面信息实时打印;2007年磁介质票启用,为后续实名制票务奠定技术基础。如今,刷身份证、社保卡等即可进站的电子客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车票的迭代,始终与连云港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同频共振。1996年,海州至新浦的铁路绕行线通车,新浦老站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青盐铁路通车,让连云港与山东半岛的联系更加紧密;2020年连镇高铁全线贯通,使连云港首次接入长三角高铁网;2021年徐连高铁开通,补上了连云港向西连接徐州的高铁短板,通过盐通高铁、沪苏通铁路,连云港可直达上海,真正融入“长三角1.5小时交通圈”。

“未来,我打算将这些车票无偿捐献给专业博物馆,让更多人通过车票,了解连云港的铁路故事,感受国家铁路发展的脉搏。”丁运安说。

作者: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