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高校师生应邀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
2025-10-01 07:5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陈月飞

“真正感受到常委会履职的具体流程,真正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震撼比课堂要大得多。”9月30日中午,从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闭幕会会场走出,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杨悦第一时间分享感受。

9月28日至30日,一批高校师生应邀旁听了这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坐在会场听会和坐在课堂听讲,感受完全不一样——抽象的政治概念和法律条文成为直观的现实体验,师生们兴奋地交流着旁听感受,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怎样刷卡签到、如何按表决器、表决结果怎样统计和展示,每个细节都津津乐道。

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姜秉曦主要从事宪法学和立法学的研究工作,审议、表决、关于法规草案的说明、常委会任命人员的履职报告……这些抽象的名词他虽然已经极为熟悉,但此次旁听依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过程十分严肃,流程特别完善。”

“会议的日程安排非常充实、务实,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性功能。”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宋锐辉从会上审议的一批地方性法规中,真切了解到立法法的规定如何被执行、法规草案从“交付讨论”到“表决通过”之间经历了什么,看到了法规如何在一次次讨论中得以完善,最后被交付表决的全过程。

把身边事和会议议程联系起来,旁听者真切感到严肃的会场和自己息息相关。这次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根据检查发现问题和群众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有关条款的修改建议,这引起杨悦的关注,“从提出建议到协商,常委会的工作也是反映和凝聚多方共识的过程——能真正得到公民的理解和认可,才能实现良法善治。”

“这学期刚好赶上本科生的立法学课程,刚刚进入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的专题,接下来我肯定要把这三天旁听的感受融入到课堂教学,特别是把具体的立法过程作为例子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姜秉曦期待,未来旁听范围能进一步扩大,能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于某条法律条文的争议如何达成共识,以及法制委如何统筹各个分组提出的审议意见,最终形成法规草案提请表决稿。

“这次旁听是一次沉浸式教学。”南京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李兴华建议,未来更大范围开放公民旁听时,可以酌情邀请与议程相关的高校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比如这次会议审议和自然资源相关的报告,可邀请地学、大气学、生态环境学等专业,会更加有针对性,使之成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