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
2025-10-01 08:54:00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新发现雨花英烈刘亚生在北京大学的学籍、同学录,以及他发表在刊物上的十余篇文章。这些珍贵史料,进一步勾勒出刘亚生从求学者到革命者的成长轨迹。

刘亚生是河北河间人。他成绩优异,1932年报考高等学府时,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最终选择走进燕园,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子。如今北大档案馆仍存有其新生名录、同学录及毕业生名册,见证其校园历程。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刘亚生毕业后毅然脱下长衫、穿上军装,加入八路军,先后担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秘书、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宣传部部长、八路军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抗日战场上,刘亚生是“双枪”战士:一手握枪投身武装斗争,一手握笔记录历史、剖析敌情。

为讲好雨花英烈故事,今年以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征集烈士史料,新发现刘亚生在北京大学的学籍、同学录和刘亚生发表于《新西北》《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的十余篇文章。这些新征集的档案与史料,让刘亚生“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形象愈发立体。

例如,一份1939年8月7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刘亚生文章《日寇“扫荡”华北阴谋实施的面面观》,精准剖析了日军侵略华北的核心策略——以“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展开攻势,清晰揭示了其妄图建立傀儡组织、巩固侵华统治的野心。一份1943年4月7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刘亚生文章《谈某部在边区三年来的经济建设》,详细记录了边区1940—1942年的经济工作成果,为研究敌后根据地建设留下了珍贵实证。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