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现场体验中医经络测评。许丰乔 蔡亮 摄
□ 本报记者 安莹 王甜 赵晶 蒋明睿 杨彦
人间好时节,养生正当时。9月28日,“岐黄本草传承有方”2025年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中医药文化公益惠民活动在南京市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启幕。在这里,养生不只是调理身体,更是一种融合文化与趣味的沉浸式体验。本次活动由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家门口看三甲名医,惠民义诊暖人心
活动还未开始,“健康情报局”义诊区就已排起长龙。不少市民提前半小时到场等候,手里拿着病历本和检查报告,希望能得到专家的细致解答。“我家就在附近,听说有三甲医院的专家来义诊,就提前来排队了。”家住江心洲的王阿姨拿着刚开好的中药方笑着说,“平时挂专家号要等很久,今天不仅免了挂号费,还能面对面问很多问题,太方便了。”
本次活动,来自省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30位名医齐聚一堂,涵盖脾胃、呼吸、心脑血管、内分泌、肿瘤、康复、针灸等多个医学领域,为市民提供免费把脉问诊、健康咨询与中医特色治疗。
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郑凯刚坐下,就被几位患者及家属围住。他耐心询问病情,结合舌苔、脉象,为一位患者调整了中药方剂,并叮嘱其饮食清淡、情绪疏导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不仅治病,更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郑凯说。
正在等候的李先生则是为父亲咨询病情,“我父亲有慢性支气管炎,专家很耐心,还给了秋季养肺的建议,我们觉得很实用。”一位带着女儿来做脊柱检查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有点脊柱侧弯,平时学习忙没时间去大医院看,今天放学赶过来,在义诊现场就能让专家检查并制订康复计划,真的省了不少事。”
义诊中,专家们不仅为市民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还耐心解答大家关于日常养生的疑问。现场发放中医保健科普手册和养生食谱,帮助市民将健康理念带回家。
高科技+特色服务,中医手法疗愈人心
AI国医咨询室前的队伍同样显眼。“几分钟就能知道自己的体质,太方便了!”市民张阿姨正踮着脚往前看,轮到她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她将双手、双脚放置于经络测评仪的指定位置,静置不到30秒,屏幕就跳出了经络状态。“阿姨,您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手脚发凉,偶尔还会没精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拓展部负责人石婷婷指着屏幕上的数值解释说,“这是气血偏虚的表现,仪器帮您查出来了。”
这边AI忙着“解码”身体状况,隔壁“解压充电站”十分暖心。推拿区前围满了上班族,28岁的小李刚坐下,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郑世群手一按上她的肩膀,就听到一声轻呼:“师傅,您怎么知道我这儿有硬疙瘩?”“天天对着电脑,肩颈能不紧张嘛!”郑世群一边说着,一边帮她松解筋膜,几分钟下来,小李试着转动脖子,明显感觉灵活多了。
不远处的艾灸区坐着几位市民,腰上或膝盖上敷着艾灸盒,暖融融的热气慢慢渗进身体,有人眯起了眼睛:“浑身都畅快了,感觉平时熬夜的疲惫感少了一半。”还有人排队体验耳穴埋籽,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宋成莉一边给市民找穴位,一边叮嘱:“这是神门穴,睡不着的时候按一按,比吃助眠药安全。”
现场,“甩肉研究站”迎来了不少有减重需求的市民。35岁的王女士拿着自己的体重记录,向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王栋咨询:“我试过节食,饿到头晕还反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王栋先给她把了脉,又仔细问了饮食习惯,“您是痰湿体质,减重不能光靠饿,得先调理脾胃。”他建议,“早上喝红豆薏米粥,中午可以吃清蒸鱼和糙米饭,晚上加份冬瓜汤,既能祛湿,又不会饿肚子。”王女士掏出手机记录,并表示:“原来不是吃得越少越好,是要吃对。”
老少同乐品中医,健康好礼带回家
“这是田七,这是大黄,这是紫苏,这是枸杞……”记者刚走近“群英竞技场”,就被一阵稚嫩的童声吸引过去。一个小男孩仰头笑着说:“我都答对啦!”很快,他手里的通关地图上就盖上了一枚印章。
竞技场里投壶区前,一位爷爷正稳稳地将箭矢投进壶中,周围立刻响起掌声;旁边的蹴鞠场上,几个年轻人在对决,奔跑的身影让古老的游戏充满了青春活力。
省中医院的展台上,本草潮玩社的香气飘了过来。桌子上摆满了艾叶、丁香、藿香等药材,几位阿姨正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养生香囊。“以前只知道香囊好闻,今天才知道这里面的药材能驱蚊、安神,我要多做两个给孙子和老伴。”张阿姨举着刚做好的香囊说。
“不苦研究所”的香气彻底颠覆了“良药苦口”的印象——展示台上,药食同源的美食摆得满满当当。“没想到月饼里还能加中药,吃起来不甜腻。”一位姑娘边吃边拍照。工作人员热情地给大家递上养生茶,喝着温热的养生茶,再尝一口香甜的月饼,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惬意。
本次活动不仅有精彩的现场体验,还为不能到场的市民准备了全程网络直播。主持人带大家“云逛中医健康乐园”,实时探访八大主题区域,近距离感受名医问诊、非遗展演、国潮互动的热闹氛围。半点、整点名医在线答疑,针对热门健康问题,为网友提供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