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岩 沈蕾 林惠虹 费念渠 王悦谋 张浦励 郑玲玲
苏鲁边界,群山起伏。在地图上搜寻“黄丘山套”(又名黄邱山套),会发现这是个隐藏在山间、面积只有24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抗日烽火中,运河支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犹如一枚钢钉,深深插入日寇占领区的腹地,罗荣桓赞其“敢于在日本兵头上跳舞”。
这个被称为“一枪可以打透”的最小的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军四面包围中,从建立直至抗战胜利的5年间,险象环生却始终屹立不倒。运河支队寻访团穿行在群山间、走访于村落中,探寻这方抗日根据地的制胜密码。
保家卫国,他把家宅变成军械所
身临其境才会明白,运河支队为什么要把抗日根据地建在黄丘山套。寻访团从徐州市贾汪区出发,进山之前,只见群山耸峙,36个山头连在一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进山之后便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平原和山间散落着18个村庄,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群组。
一同探访的枣庄学院特聘教授鞠成哲告诉寻访团,黄丘山套群山连绵,东西不过8公里,南北约3公里,除了易守难攻,这里当年还处于铜山、邳县、峄县、滕县四县交界的区域,属于苏鲁两省“八不管”地带。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运河支队得以牢牢扎下根,高举起抗日的旗帜。
黄丘山套西北角,一处三山环抱的隐蔽处,有个被称为“套中套”的地方——葫芦套。这里的磨石楼村山环水抱,是运河支队最早一处指挥部驻地。如今,指挥部的痕迹已不可寻,几间没了顶的石头房子则是当年的军械所。村民李振友告诉寻访团,这是自己堂爷爷李昌怀的旧居。李昌怀原本是当地富户,为了保家卫国,卖了15亩地买了枪支弹药组建游击小组。加入运河支队后,他把自家改造成部队的军械所。这个隐蔽在群山深处的军械所除了修理枪械、购置炸药,还改装生产一种叫作“黄丘套造”的机枪,可以连续打出25发子弹。
正是无数像李昌怀这样变卖家产甚至毁家纾难的中国人,汇聚起抵抗侵略的洪流,让中国挺起打不垮的脊梁。
日伪环伺,运河支队指挥部必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路寻访,从张山子镇的黑山西村、黄邱村、丁庄村、张塘村,到涧头集镇的旺庄村,再到贾汪的许阳村,村村都驻扎过运河支队指挥部,正是当地百姓的供应、支持、掩护,让运河支队获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力。丁庄村的黄丘山套红色记忆馆内,展示了5次根据地保卫战:
1941年2月,日军纠集2000余人分两路进犯,运河支队在黑山口、张塘截击,激战一日退敌;
1941年4月,3000余名日伪军分五路进犯北许阳村,运河支队采取分割包围战术,击溃敌军;
1942年3月,日伪军千余人攻占旺庄,5日后运河支队会同兄弟部队收复旺庄;
1943年10月和11月,伪军和顽军分别纠集七八百人进犯,运河支队联合新四军四师第二十七团击败敌人……
在1942年的形势图上,除了黄丘山套,整个运河地区都被日伪军占领,然而这方小小根据地就像海中礁石一般,任凭风高浪急却岿然不动,堪称奇迹。
全民皆兵,他说“胜利就是后路”
丁庄村羊蹄山,黄丘山套东首门户。山下苍松翠柏间,丁庄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高高矗立。7位从村里走出的抗日英雄,在此长眠。
当年,人口不到200人的丁庄村,有40余人参加运河支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丁半连”。“他们中有父子、有兄弟、有叔侄,可以说户户有人参军,家家住过伤病员。”丁庄村党支部书记丁业方说。
他给寻访团讲了个故事。运河支队的战地医院在丁庄村附近,病房紧缺,乡亲们争相腾出房间给伤病员住。战士孙景义曾患一种叫“血汗病”的传染病,村民丁广友把他背回家对他说:“咱俩活着是亲兄弟,死了是同路鬼,你就躺在这里安心治病吧!”除了军医用药,丁广友还采草药煎汤,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孙景义得以痊愈。
不只在丁庄,整个黄丘山套当年可谓“全民皆兵”。张塘村的靖秀智、杜玉兰夫妇和两位兄弟杜玉环、杜玉佩,一家四口加入运河支队,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1942年冬天,爷爷执行任务时被敌人追到运河边负伤落水,被奶奶救了回来。爷爷伤愈归队时,奶奶塞给他的鞋垫上绣着4个字‘抗日到底’。”运河支队老战士靖秀智、杜玉兰的孙子靖弘毅告诉寻访团,他曾问舅爷爷杜玉环,当时有没有想过后路?老人斩钉截铁地回答:“胜利就是后路,革命者的字典里没有退路!”
抗日到底,不留后路!黄丘山套成为敌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磨石楼村82岁的村民邵泽春回忆说,曾有民兵独自一人到山对面送信,不料在山顶碰上一群敌人。民兵临危不惧,高喊一声:“同志们,冲啊!”不知底细的敌人竟被吓跑了。
人民军队又被称作“子弟兵”,这3个字形象地体现了部队和百姓亲如一家的感情。抗战期间,黄丘山套的18个村中,村村都有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团体,老百姓像爱护自家人一样掏心窝子支持运河支队指战员,以“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担架”的牺牲精神支援前线。据统计,抗战期间18个村年供应军粮10万斤。直到今天,走进各个村庄,民居上的墙画还是运河支队的故事,红色基因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鱼水深情,他的名字化作路和桥
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抗战时期黄丘山套抗日根据地凭啥屹立不倒?
张塘村有一条玉环路,是以运河支队警卫连连长杜玉环命名的。杜玉环的侄子杜庆俊告诉寻访团,老人离开家乡多年,始终没忘记这片战友们拼着性命守护的地方。1984年,老人从青岛回乡,把一条泥泞的土路变成了砂石路。多年过去,这条路历经多次重修,早已成为柏油路,但是乡亲们没有忘记这个从村里走出去的子弟兵,仍称这条路为“玉环路”。
村里有座水泥桥,是20年前杜玉环让儿子杜湘峄捐建的。2005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60周年的那一天,杜玉环与世长辞。桥修好后,乡亲们在桥边立下石碑,碑上刻着3个字“玉环桥”。
今天的盛世,足以告慰先辈。走出“丁半连”的丁庄村在2017年脱贫,次年成为省级美丽乡村。丁业方扳着手指头给寻访团算账:村里现在有电子厂、光伏发电站,还有上百亩水果和蔬菜大棚,再加上种粮收益,村里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不足百元,增长到去年的近2万元。
漫步丁庄村,寻访团发现,曾经的战地医院已改造成村卫生室,抗日救国小学、被服厂等已成为乡亲们的家。硝烟已散,战争已远,但一块块标牌、一处处红色主题墙画,仍时刻提醒人们不忘来时的路。
2023年,黄丘山套红色记忆馆在丁庄开放,用史料和实物记录下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一张粮票的故事、一枚秤砣的故事……军民情深的文字虽无声,却似雷霆万钧震撼人心。
山河虽小,可擎烽火;民心所聚,即是长城。在黄丘山套这方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有棵2500岁的银杏树依然苍劲挺拔。当年,运河支队把这棵古树作为集合地,把树洞作为传递信息的“秘密情报站”。如今,清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故事,而它的枝繁叶茂,恰如抗战精神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