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彭军君 通讯员董凯 王书豪)昨天,在南通海门地下30多米深处,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海太长江隧道“江海号”盾构机顺利穿过新通海沙围堤,由陆域段转入长江水域段掘进施工,进入最关键、难度最高的核心施工阶段。这也标志着这条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正式开启穿越长江的征途。
海太长江隧道工程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其中中铁十四局负责的右线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采用一台国产16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江海号”进行施工,于今年4月始发掘进。目前,“江海号”盾构机掘进里程已超1500米,安全、平稳地穿越了立新河、珠海路、江北大堤及新通海沙围堤等多个节点,整机运行状态良好,正以日均12米至16米速度向苏州太仓方向掘进。
进入长江水域段后,“江海号”还需完成剩余7公里多的独头掘进任务。8月以来,中铁十四局项目团队提前对盾构设备等进行全面检修与状态评估,重点对刀盘、刀具等关键部件进行了专项检测与维修更换,全面保障盾构机的掘进性能,确保满足入江掘进的高标准要求。
据介绍,“江海号”在江底主要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软土地层,施工面临最高水压达7.5bar、最大覆土41米,对设备耐压性与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为应对长距离、高水压、大埋深带来的挑战,项目团队对盾构机各项性能进行了全面强化,大幅提升其在高水压条件下的可靠性,同时依托智能监测技术,对关键部件实施实时健康状态追踪,增强设备在江底超高水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还依托搭建的“数字盾构”与“盾构智慧管控中心”系统,对掘进关键参数、注浆质量、油脂状态、主驱动密封性能及刀具磨损情况实行全天候监控,实时掌握盾构机运行状态、周边环境变化等,形成自动预警机制。
海太长江隧道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重点推动建设项目,计划于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车辆过江时间将从目前1小时缩短至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