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娴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16时,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其中,《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暂列档期票房榜前三名。这3部影片均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叙事,或回溯历史中的无名英雄,或映射当代职场人的挣扎,或讲述平凡角色的成长。它们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叙事上的成熟,更折射出观众对“小人物故事”的情感共鸣——在宏大时代背景下,那些不被史书记载却依然闪耀的微光,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无名之辈”集体逆袭
—— 破解暑期档百亿票房密码
2025年的暑期档,意外迎来了一场“无名之辈”的集体逆袭。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暗房里的平民史诗”。影片摒弃传统历史题材电影的宏大叙事,从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南京大屠杀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罪证留存故事,让观众通过照相馆这个历史褶皱里的微小切口,触摸到更真实的历史温度。导演申奥认为,这些小人物在危难之际发现“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从“求生”到“觉醒”的内在转变,构成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
《浪浪山小妖怪》堪称一部“以神话为外衣的职场寓言”,导演於水把镜头转向《西游记》中连名字都不配有的小猪妖、蛤蟆精,以“另类叙事”打破了传统神话对英雄主义的垄断。於水说:“《浪浪山小妖怪》是为普通人写就的故事,这些小妖怪就像当代职场中的我们,虽没有通天本领,却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
《长安的荔枝》,则让唐代上林署的九品小官李善德成了银幕主角。这个阴差阳错接到“荔枝生死令”的基层官员,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程中,展现了普通人对时代的独特感知。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常被史料里只言片语提及的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细节打动,“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对动荡往往有着更清晰的触感,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真正推动历史潮流前进的动力所在。”
盐城作家徐向林将这种现象称为“普通人的胜利”,“英雄不过是在命运十字路口选择正义的普通人,当无数平凡者的勇气汇聚,就能迸发出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
平民故事成为票房新宠
以《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为代表的平民叙事电影异军突起,取代了传统的超级英雄大片成为票房新宠。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深刻转变。
“平民叙事将传统电影中的背景板人物推向前台,以小人物撬动大历史,这种叙事方式的流行反映了观众对真实性的渴求。”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表示,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共情机制的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平民叙事更贴近真实生活。当观众看到银幕上呈现的命运起伏、喜怒哀乐与自己如此相似时,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中的小人物塑造都打破了“完美英雄”的套路,拥抱人性复杂性。张永祎特别赞赏《南京照相馆》中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主角们初期的行动逻辑完全始于生存需求,他们的自私与怯懦被完整保留。比如苏柳昌抢夺护身符、金承宗苟且偷生的情节,这种真实的人性刻画让角色的觉醒过程更具说服力。”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然要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困境和情感需求。”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了这一现象,认为这些影片的走红正是因为填补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空白,“现在的年轻人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却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这种从‘小太阳’到普通人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在这些讲述普通人的电影中找到了共鸣。”
吴亦明举例说,《长安的荔枝》主角被调侃为“古代版背锅侠”,《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在层级制度中被打压,却仍心怀“走出浪浪山”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正是当代职场年轻人的投射,“这些电影代表他们向社会发出呼声。”
以小见大更能打动观众
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以“小叙事”的成功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真正的‘大故事’无需依赖史诗场面,而在于揭示个体生命如何与时代共振。” 张永祎认为,小人物叙事不是对宏大题材的降维,而是通过“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双重视角进行升维创作。任何优秀的文艺创作都要根植于生活,关注小人物的烟火日常和悲欢离合。在创作伦理上,也要回归人性本真,放弃奇观渲染与说教姿态,用真实脆弱感取代虚假英雄主义。
徐州电影协会会长宋军表示,优秀电影的核心在于讲好故事,但叙事视角的选择尤为关键。“从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用微观叙事折射宏观主题,往往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他指出,在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依靠明星效应、宏大场面和豪华制作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打动人心,真正的好作品必须直抵观众心灵,懂得与普通人的情感产生共振。
宋军建议创作者避免对经典符号进行简单复制,而是要学会在历史和经典留白处寻找创作灵感。比如关注“历史褶皱”中的普通人——抗战时期的邮差、工匠等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群体。“经典作品的配角同样值得挖掘,就像《浪浪山小妖怪》对《西游记》配角的创新演绎,让传统IP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创作思路,让观众既熟悉又耳目一新。”
清华大学博士孙虹执导的首部竖屏众创电影《烟火人间》,通过独特的“众创”模式,从5万多条普通网友自发拍摄的生活影像中精心遴选素材,编织出一幅真实动人的当代中国民生图景。孙虹认为,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叙事转向——以扎根生活的平民故事取代悬浮的英雄神话。在普通人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精神力量,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