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江苏曾是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带,是日伪军麇集的大本营;地处丘陵和平原水网地区,既无天险可守,又无后方依托,并不具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苏抗日军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硬是把它打造成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书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壮丽篇章。
一、红旗十月满天飞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新四军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挺进华中,插入日伪的心脏地带。
1938年春夏,刚刚完成整编的新四军一、二支队在陈毅、粟裕等人率领下,挺进宁镇山脉和金陵城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韦岗、新丰车站、句容县城、珥陵、小丹阳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江南人民的抗日信心。他们深刻领会毛泽东1938年“五四指示”的精髓,不受国民党军令政令的限制,努力向外拓展:向东作战,直抵淞沪,开辟了苏南东路抗日战场;向北发展,在扬中架起跨江“跳板”,开辟了长江北岸的“桥头堡”,在创建华中敌后第一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也为开辟苏北敌后战场打造了前进阵地。
苏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是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南北对进、共同完成的。在陈毅决策部署下,苏南新四军分兵北渡,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犹如两个铁拳,打破了苏北抗战万马齐喑的局面。与此同时,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肩负着“发展华中”的使命,跨越陇海铁路南下,英勇杀敌。
1940年春,毛泽东发出了第二个“五四指示”,要求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为华中,尤其是为江苏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在贯彻落实第二个“五四指示”的过程中,刘少奇作为中原局书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明确指出苏北是华中的战略突击方向,应集中力量向这一地区发展;其次,他让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和独立自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总方针,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他还及时向党中央建议,迅速从华北抽调八路军主力南下增援华中。从1940年春夏到同年10月,一场新四军、八路军相互配合,开创华中抗战新局面的斗争在中原局领导下展开。
1940年6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南下抵达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8月,黄克诚率部抵达苏北的淮海地区,与在此活动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会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北敌强我弱的态势。
在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的过程中,陈毅确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1940年6月,在反共顽固派唆使下,“两李”集结重兵围攻驻扎在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在苏皖支队及时增援下,新四军挺进纵队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这时,国民党军在苏南重兵进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四军苏南主力在粟裕率领下渡江北上,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共7000人。随后,新四军挥戈东进黄桥,投入了创建新的抗日阵地的斗争。
随着新四军和八路军在苏北抗日力量的加强,韩德勤制定了一个先南后北的“剿共”计划,中共中央则向国民党当局亮明了“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严正立场。
面对韩德勤的优势兵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制定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经过5昼夜的连续战斗,歼灭韩军11000余人,生俘3000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为配合新四军自卫作战,10月4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突破韩德勤在盐河、废黄河设置的防线,直下盐城。10月10日,南下增援的八路军部队与北上追击的新四军部队在盐城狮子口会师,这标志着苏北敌后抗日战场开辟任务的完成。从此,华中敌后抗战进入了“红旗十月满天飞”的新阶段。
二、血染华中筑长城
黄桥决战胜利后,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由皖东转移到苏北,进驻盐城。中原局报请党中央批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江苏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在刘少奇、陈毅指导下,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成为江苏敌后抗战的主导力量。
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当局竟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是“叛军”,撤销其番号,把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了顶峰。1月20日,党中央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以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的新军部在盐城成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被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江苏境内有一师、三师、六师和独立旅,在苏皖交界地区有二师、四师和七师,江苏成为新四军力量最集中的地区。
从1941年到1943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侵华日军妄图彻底消灭新四军并摧毁华中抗日根据地,使华中敌后由原先敌顽我三角斗争的态势,急速演变为敌我直接对抗角逐的局面。江苏军民在共产党和新四军带领下,以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把江苏这个华中敌后抗日的主战场,打造成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1941年1月,日军集结第15师团、独立混成第12、第17旅团,在策应国民党军李长江、杨仲华部投降后,对苏北、苏中根据地发起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歼灭华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一师、三师主力。新四军一、三两师协同作战,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续作战135次,歼敌3000余人,使日伪军南北折返,疲于奔命,不仅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而且获得了在平原水网地区反“扫荡”作战的经验。
1942年11月,驻徐州的日军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3旅团及伪淮海省的伪军,相继对淮北、淮海两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扫荡”。新四军第四师在洪泽湖畔连续作战37次,地方党组织则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破坏交通,仅用33天时间,就粉碎了日伪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扫荡”。
1943年二三月间,日军卷土重来,集结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2旅团及伪军共2万人马,对苏北根据地发起春季大“扫荡”。华中局领导机关和新四军军部根据情报,已事先从盐阜地区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得以轻装上阵,从容应战。在历时2个多月的反“扫荡”中,抗日军民共作战658次,攻克据点50余处,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此后,日伪军再也无力在苏北发动大规模的“扫荡”。
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苏南溧阳的塘马战斗中,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双双殉国。在苏北连云港小沙东海战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最终血洒海疆。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指战员利用“抗日沟”作阵地,以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血战终日,在毙伤日军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
日伪在大“扫荡”失败后,又炮制出一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乡”计划。企图用军事“清剿”、政治伪化、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相结合的手段,彻底肃清占领区的抗战势力。
1941年7月至9月,日伪首先以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为“试验区”,开始了第一期“清乡”。在反“清乡”斗争初期,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方缺乏斗争经验,我军遭受了较大损失。新四军六师师部和第18旅主力虽然成功突出重围,但是,东路根据地却被敌人占领。“清乡”与反“清乡”斗争成为华中敌后战场一种新的斗争形式。
1943年春,日伪相继在苏南的茅山、太滆、丹北和苏中第四分区等地进行“清乡”。遵照华中局“以分区转移应付清乡”的指导原则,苏南我军采取“主力部队内外线穿插,武工队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反封锁、反特工、反投降妥协”的斗争,最终粉碎了日伪在苏南各地的“清乡”。其中,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更是在华中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苏中第四分区包括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等县。日伪不仅蹈袭在苏南东路“清乡”的做法,而且总兵力达到1.5万余人。在强敌来袭之际,粟裕亲临“清乡”区部署反“清乡”工作。他明确指出,这场斗争的核心,就是“坚持”二字,即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清乡”区党政军民从建立秘密党组织、短枪队和锄奸小组,到策反伪军、争取帮会和控制伪“清乡”机构,再到破路拆桥、盘查敌特和拔除据点,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泥潭。面对日伪连续发动的4次大规模军事“清剿”,抗日军民灵活机动地发起5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85名,俘虏370名,平毁碉堡43座。与此同时,日伪从苏南运来大量毛竹,修建了100多公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在新四军主力部队掩护下,4万群众和民兵齐上阵,锯电杆、挖公路、拆篱笆,把竹篱笆封锁线烧个精光。
“清查户口”“编组保甲”是日伪政治“清乡”的重头戏,秘密党组织和短枪队则带领群众开展袭击伪乡镇公所、焚烧户口簿、镇压伪“清乡”人员的斗争。共烧掉门牌7万块、户口簿5万本、镇压编查人员53人,这标志着日伪的政治“清乡”已经破产。
不甘心失败的敌人随后相继实施了“延期清乡”和“高度清乡”,派出机动部队对“清乡”区大肆烧杀抢掠,企图以“三光”政策迫使人民群众就范。新四军第三旅及四分区武装主动出击,攻克日伪据点,并在石港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山本大队长,使日伪的“延期清乡”和“高度清乡”成为强弩之末。1944年春夏,四分区军民乘胜发起攻势,彻底粉碎了日伪在华中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苏北第一期清乡”。
江苏作为华中敌后的抗日主战场,不仅在军事战线上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的胜利,在经济战线上,也给予日伪以沉重打击。
在经济战线上,日伪为实现“以战养战”和扼杀抗日根据地的双重目的,制定“贸易统制政策”,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掠夺和全面封锁。江苏抗日军民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下,广泛开展军民日用品的自产和代用运动,自力更生解决物资供给匮乏的困难。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对外统制和对内自由”的贸易管理政策,还根据“以货易货”的原则,做好商人的统战工作,采取免税、贷款、武装掩护等多种积极措施,鼓励和协助商贩换回根据地紧缺的物资,从而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禁运。
江苏沦陷之后,日伪一方面强行推行汪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一方面用法币到各抗日根据地套购物资,攫取财富。严峻的形势使发行抗日货币成为当务之急,并演进为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江苏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江淮银行、淮海地方银行、淮南银行、盐阜银行、淮北地方银号和惠农银行,共发行抗币120多种,主、辅币种齐全,逐步形成了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发放贷款、兑换金银外汇、收购农副产品及发放军政经费和人员津贴等渠道使用抗币,通过税收、商品销售、信贷回收和供应外汇途径回笼抗币。
到抗战胜利时,在苏北、苏中解放区,已经确立了抗币的本位制,标志着江苏抗日军民取得了金融货币战的决定性胜利。
三、光复国土逐穷寇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已呈现节节胜利的形势。在东方主战场,江苏抗日军民经过3年激烈残酷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已经恢复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局部反攻。
在苏中,1944年3月5日,新四军一师以5个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战法,收复日伪盘踞的车桥据点,共歼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人,生俘24人,歼灭伪军480人,成为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
在苏北,1944年4月19日,新四军淮海军分区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日伪军据点14处,平毁炮楼150座,全歼伪军2000余人,毙伤增援日军144人。与此同时,盐阜区抗日军民向沿海之敌作战,先后取得陈家港、合顺昌、合德镇等战斗的胜利。
在苏南,抗日军民在1944年英勇作战1242次,攻克日伪据点80处,毙伤日伪军6723人,缴获九二步兵炮在内的6门炮、轻重机枪130挺,步马枪4000余支。苏南抗日根据地向南控制了太湖西南沿岸地区,并推进至浙西皖南境内。
1944年,新四军还以江苏为基地,实施了西进和南下两大战略行动。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从洪泽湖畔出发,向河南敌后地区进军,不仅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而且开辟了河南新解放区。
同年9月,党中央在得悉美军将在浙江沿海登陆的计划后,立即指示新四军把浙江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配合盟军作战的条件。为此,在粟裕率领下,新四军一师主力及地方干部分成两批,相继从苏中解放区渡江南下,与苏南的新四军第十六旅会合,执行发展浙江的任务。1945年1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经过激烈的抗日反顽战斗,开辟了地跨苏浙皖三省,包括天目山在内的新解放区。
1945年春夏,新四军第二师、三师和四师协同作战,彻底粉碎了日伪打通淮河、大运河交通线的计划。4月24日,新四军第三师集中11个团的优势兵力,发起阜宁战役,经与守敌展开激烈巷战,攻克阜宁县城及22处据点,歼灭伪军339人,生俘伪副师长以下2073人。阜宁成为新四军在江苏解放的第一个县城。4月28日,新四军苏中军区集结3个团的兵力,在高邮县三垛镇伏击从宝应调防兴化的日伪军,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其中毙伤日军240人,生俘日军7人、伪军900余人。
1945年8月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江苏解放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举行了战略大反攻,在江苏境内共解放了26座县城和100多个市镇,共歼敌5万多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解放两淮市(淮阴、淮安)、兴化城和盐城的3场战役。两淮战役消灭伪军13000余人,兴化战役消灭伪军7000余人,盐城战役消灭伪军近4000人,并争取伪军6000余人起义。1945年12月19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向拒不投降的驻高邮日军发起攻势,激战7昼夜,毙日军200人、伪军200余人,迫使日军缴械投降,生俘日军892人、伪军3493人。高邮战役的胜利为江苏敌后抗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江苏军民在八年敌后抗战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抗击日伪军23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20万人。江苏境内的新四军部队发展到15万人马,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民兵30万人。江苏解放区发展至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
江苏作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见证了新四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贡献。新四军在江苏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江苏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江苏在新征程上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