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实习生 王子月
暮色浸染,南京德基广场外的巨型“巴斯光年”前霓虹渐次亮起,成群年轻人涌进潮玩“欢乐场”;月光漫过,扬州冶春茶社里,昆曲的水磨腔与足球赛的呐喊声奇妙交织,戏迷轻叩桌面打节拍,球迷攥着茶盏喊“进球”,今夜的“快乐夜猫”不分阵营……这个夏天,江苏的夜晚不再是白天繁华的余韵,而是被重新定义的“消费主场”,传统与新潮在此碰撞。
打破“没有夜生活”的刻板印象,近年来江苏聚夜态、拢人气,不断“上新”夜间消费载体与场景,解锁市民游客的“夜体验”。近日,省商务厅公布50个“江苏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成为点亮江苏夜经济版图的“璀璨坐标”。这些商业“魔力圈”,打破购物、餐饮的传统边界,将文化展演、体育赛事、潮流娱乐等多元业态融为一体,构建起多元消费的“全新场域”。
场景破圈,
“商业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
在潮玩店里挑选玩偶,人们要买的早已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份承载着情感的独特体验。如何将静态“商业空间”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容器”,正成为夜间消费破局的核心密码。
6月18日,名创优品全球首家MINISO SPACE在南京德基广场开业,为消费场景革新写下生动注脚。德基户外,3.5米高的巨型巴斯光年挺拔矗立,憨态可掬的超大草莓熊、英姿飒爽的胡迪警长组成网红打卡矩阵,三眼仔外星人主题盲盒墙琳琅满目,弹簧狗过山车主题装置充满巧思,每一处细节都高度还原IP场景。7月3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店内顾客年龄层覆盖广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亲子家庭,都被沉浸式的IP场景与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有人在玩偶区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年轻妈妈们带着孩子精心挑选心仪的IP商品,甚至有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刚抵达就迫不及待冲进店内开启“扫货”模式。
“踏入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像是走进了玩具总动员的世界,商品就像是从电影里直接走出来的!”专程从杭州赶来的00后女孩顾嘉,是“玩具总动员”的资深粉丝。她的感叹道破了“体验式”消费的内核——当商业空间化身为IP故事的延伸,消费便从单纯的“买商品”升华为“故事参与”。店员透露,限量款手办两小时售罄、客单价翻倍的业绩,印证了场景创新的市场穿透力。
这种“革新”并非综合商业体的专属。徐州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5000盏定制国风灯笼沿着街巷蜿蜒排列,与古色古香的建筑肌理相映成趣,天幕灯与灯架等现代光影装置则巧妙融入其中。“回龙夜肆”夜间市集里,77家固定摊位与63个临时摊位错落分布:糖画艺人的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徐州香包传承人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烧烤摊的烟火气中传来摊主“进球半价”的吆喝,这里正同步转播“苏超”赛事,进球瞬间的欢呼声能掀翻整条街巷。
“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图案,我用传统工笔技法画出来,销量比纯传统纹样翻了几番,单日收入能过万。”画扇摊主笑着摊开账本。回龙窝项目经理申节介绍,通过“国潮文化周”“传统文化非遗展演”等活动,街区单日客流峰值达4万人次,街区更因“古今辉映”的独特氛围入选央视“夜游中国”案例,“我们不是简单地卖东西,是在营造一种‘穿越感’,让消费者在消费中触摸历史,在体验中传承文化。”
扬州冶春御马头店的“园林足球主题夜市”,则将场景跨界玩出了新高度,开创了“非遗+体育+园林”的融合范式。自6月14日活动启幕,每晚7点至10点,北护城河南北两岸便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冶春红桥的栏杆上挂满足球主题的灯笼,桥下游船传来悠扬的昆曲吟唱,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灯在园林中走过,与欢呼的球迷们擦肩而过。苏州的游客王先生特意带着家人赶来,“孩子在游戏区玩得不亦乐乎,我和爱人在旁边听昆曲、吃茶点,这种‘既能闹又能静’的体验太独特了。”
这场别出心裁的主题夜市,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更成为冶春餐饮升级转型的重要契机。冶春餐饮副总经理陈欣介绍,活动强化了冶春“早茶晚酒午咖啡”的多元经营模式,拉长了早茶的消费“时间线”。结合“苏超”热点,冶春推出的“江苏足球联赛美食达人套餐券”一经上线便被抢购一空,为惠及更多市民和游客,活动全程计划发放5000张消费券。数据显示,6月以来,冶春日均吸引 3000—5000名游客前来打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超30%,话题热度更让冶春一跃成为扬州夜生活“新地标”。
业态裂变,
日夜间功能实现“无缝衔接”
这个暑期,江苏各地开放式街区、商圈开启了“业态裂变”的创新试验,通过对空间功能的重构与业态组合的设计,激活了“白+黑”的全新消费生态。
由南京卷烟厂旧厂区改造而成的D9文化创意商业街区,成为夜间文化消费的新亮点。位于街区钢梯处的巨型彩色像素块小狗造型,以亮眼的色块拼接成萌趣模样,消费者可通过互动绳与其亲密合影,成为全天人气火爆的打卡地标。“夜幕降临时,内置的LED模块会依次点亮,形成动态像素动画,夜晚切换为暖光,拍照更有氛围感。”来打卡的年轻人感慨这个街区“夜能量”满满:能量蘑菇墙、贪吃豆等主题打卡点,凭借复古像素风设计,唤醒人们的童年记忆,成为亲子家庭、游戏爱好者的聚集地。这种场景创新让街区22:00—24:00的“深夜消费”占比明显提升。
首店经济与夜间服务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常州购物中心SALOMON城市首店吸引了很多运动爱好者,王健下班后到店选择夜跑装备,“店员根据我的跑步习惯精准推荐装备,服务特别专业。”与之呼应的是商场6楼的“晚间美容舱”,白领李雯下班后直奔这里:“做个45分钟的补水护肤,再去吃西堤牛排的五折晚市套餐,比在家追剧更解压。”数据显示,常州购物中心暑期客流量增长15%,餐饮业绩增长20%,到店的“加班族”贡献了超日间近2倍的消费力。7月4日起,JLC金陵中環联合“酒友好市”在西区L7屋顶集巷打造夏日嗨醺乐园,集结精酿、创意特调、清酒等酒饮美食与“首店”零售品牌,构建全天候的社交空间。从午后微醺到深夜畅聊,这里不仅是市集,更成为年轻人共创夏日记忆的“活力场域”。
体育赛事与商业的深度联动更显业态协同智慧。南京中央商场推出“观赛票根福利”:球迷可免费注册VIP会员,获100元鞋服抵扣券与20元无门槛券,消费者用券买鞋相当于七折优惠。“以前晚8点后客流就少了,现在球赛期间忙到闭店。”运动专区导购员的感慨道出了繁荣夜经济的关键:不是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通过业态联动,创造“非来不可”的消费理由。徐州潘楼村口烧烤则用“进球送烤串”“颠球换鸡翅”的市井互动,提升着球赛期间的翻台率,“我们特意把烤炉搬到露天,搭配大屏幕观赛,氛围比酒吧更接地气。”烧烤店老板脸上满溢着喜悦,夏日单日营收是往常的5倍以上。
文化焕活,
解锁城市精神密码
夜经济的高阶形态,是让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江苏的夜间消费市场正通过国潮元素的现代表达、潮流文化的在地化创新、城市记忆的当代唤醒,推动文化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中吴风雅颂”城市文化品牌,常州青果巷将传统市集升级为“青果物华集”,以国潮元素点亮夜游场景。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从古籍跃入现实,游客可亲手体验宋代“四雅”。“在这里喝一杯宋式点茶,仿佛穿越到《梦华录》的夜肆。”游客李洁雅的打卡动态获赞超千次。自今夏开市以来,“青果物华集”累计吸引超100万人次,夜游市集掀起的“国风风潮”让江南文化更加具象化。
潮流文化的在地化创新,让商业空间成为城市气质的“表达窗口”。苏州工业园区CBD核心区的688艺术潮流空间,以“公园+艺术+体验”为核心理念,成为年轻人的社交磁场。“在这里,喝咖啡像逛美术馆,遛狗时能偶遇策展人,骑行后能直接去酒馆放松,这种生活方式太酷了。”市民张先生的感受道出了城市“艺术公园”的魅力。这个夏天,这里还将举办餐车市集、双周末生活市集、主理人共创沙龙等活动,潮流文化与城市生活于此深度融合。
城市记忆的当代唤醒,则让夜间消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镇江京畿路街区的亮化工程堪称“网红”变“长红”的典范。改造前,街区虽有几十家网红小店,但因夜景昏暗导致“白天热闹、晚上冷清”。市商务局联合金融机构投入300万元,完成亮化升级,街区夜间活力延长3小时以上,目前入驻商户60家,夜间营业率达80%。“现在晚上8点后客流反而比白天多,很多人专程来拍‘灯光下的老镇江’。”87而遇咖啡店老板笑言,夜间营业额直线提升。
江苏夜经济已超越“逛吃”的浅层消费,成为文化价值的现代表达。文化不再是商业的装饰,而是驱动消费升级的内核——每一次打卡都化作“文化认同”,而每一个跃动的“消费夜”,都可能成为激活城市精神内核的“价值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