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人社部门把就业服务送到“苏超”现场
2025-07-07 09:32: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吴一凡

“原本是来看球,没想到还领到了政策汇编手册和小扇子。”大学生球迷小陈拿着印有就业小程序二维码的文创绢扇兴奋地说。

7月5日晚,徐州奥体中心,徐州市、云龙区人社部门在场馆内为前来观看“苏超”比赛的球迷提供徐州市人才就业创业政策等相关咨询,为求职者发放政策汇编手册,并对前来观赛的青年群体有针对性地介绍就业见习政策,现场招才纳贤,将就业引才服务推到赛事“前线”。

就业服务与绿茵赛场“同频共振”

为了让球迷能在炎炎酷暑下有更好的观赛体验,人社部门现场发放了印有“就在江苏”“徐州就业”“云龙易就业”等小程序、公众号二维码的文创绢扇、抽纸等,同时还为现场观赛人员准备了一些“针棒”马庄香包,让大家在拓展职业选择的同时,共同感受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赛事现场汇聚了大量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这正是我们精准服务的好时机。”市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就是要抓住这样的‘黄金时段’和‘黄金人群’,把好政策、好岗位直接送到年轻人身边,让就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活场景中。”

“场上看‘苏超’,场下逛夜市,这安排真棒!”刚刚为主队呐喊助威完的球迷张先生,从奥体场馆“出门右转”,顺势前往了距此不远的大龙湖人才夜市。他对记者说:“这氛围比传统招聘会轻松多了,聊完工作还能逛逛市集,压力小了不少。”

比赛当晚,大龙湖畔人才夜市与绿茵场上的激战同步开启。当终场哨响,体育场内尚未平息的欢呼声仿佛还在耳畔,大批身着主队球衣、脸上涂着油彩的球迷,如同潮水般涌向灯火通明的大龙湖人才夜市。夏夜微风中,球场上未尽的激情似乎也在此刻无缝转移、持续燃烧。

徐州华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王培培说:“球迷普遍充满活力,夜市场景天然吸引目标人群,和应聘者的交流也更自然高效。”

今年的大龙湖人才夜市于7月4日正式拉开帷幕,为期2天,活动现场共设120个招聘展位,汇聚了240家优质企业,提供岗位2500余个,覆盖医疗、教育、建筑、互联网等众多领域。在夜市柔和的灯光和湖畔的习习凉风中,人社政策咨询区、成果展示区与休闲市集区有机交织。

“徐州辣汤”热气腾腾的摊位前排起了小长队,“大李集东方饰品巧匠”的精美饰品吸引着年轻女孩的目光,省级劳务品牌展示与部分就业技能职业培训学校的成果展示,共同构成了夜市里独特的烟火气。

在这里,招聘融入了品尝美食、欣赏技艺、感受文化的轻松氛围。求职者与企业HR交流的场面,让这片夏夜湖畔焕发出另一种形式的“火热”与生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882场,参会企业10705家次,提供岗位229293岗次,求职人数211469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0268人次。

市人社部门通过打造“人才夜市/集市”服务品牌,塑造了“常规招聘、网络招聘、直播带岗、人才夜市/集市”的形式,真正为广大求职者搭建了在“家门口”的、在避暑纳凉中轻松实现就业创业和技能提升的独特窗口。

直播带岗让指尖觅职“易如反掌”

为顺应青年群体偏好,拓宽服务半径,本次“人才夜市”引入“线上直播间”,通过“徐州就业”“云龙易就业”等市、区级平台同步直播,将招聘会现场的热闹氛围实时传递给观众。

镜头扫过,招聘专员们不仅热情接待着现场的求职者,更不忘对着镜头“隔空喊话”,详细介绍公司文化和职位亮点。

直播间内互动热烈,弹幕滚动不停:“这家公司待遇怎么样?”“实习期多久?”“专业不对口可以试试吗?” 后台工作人员和现场企业HR紧密配合,第一时间解答线上疑问,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高效。这种“现场逛+云端看”的双轨模式,让无法亲临现场的求职者也能身临其境,与心仪岗位“零距离”接触,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提升了招聘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政策推介让“苏超”的火热赛场化身为民生政策的“加油站”,人才夜市将市民的休闲场所转变为人才聚集的“纳贤场”。据统计,本次活动入场45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250余人次,线上直播观看=1.7万人次,后台简历投递600余封。

下一步,徐州市各级人社部门将持续探索“生活场景+就业服务”新模式,以更鲜活的形式推动政策“触手可及”、岗位“近在指尖”,为稳就业聚人才注入“人间烟火”与“青春活力”的双重动能。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