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诗涵 叶真
“孩子分数如果够不上心仪专业,入学后还有机会转吗?”高考志愿填报进入冲刺阶段,随着“转专业自由”成为高校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考虑通过“二次选择”的方式实现专业目标。这一政策赋予学生宝贵的“纠错权”,让“低分进校、转专业圆梦”成为可能。但转专业真是“零门槛”吗?招办主任和转专业“过来人”对考生有何建议?
文科生也可转“新工科”
“我家孩子选的是‘物生地’组合,全省排名5万多名,目前这个分数想进省内高校的‘新工科’热门专业有难度。但是考虑到孩子未来就业,想要进校后转专业,有门槛吗?”6月30日,在交汇点客户端留言板,江苏考生家长陈女士问道。
与该家长简单沟通后,记者根据这名考生的排名情况,咨询了南通大学招就处副处长顾亚梅。她表示:“可以报考。我们学校每名学生在大一课程结束后,都有转专业的机会,各学院也会公布相应转专业通知与要求,满足要求即可报名。”
像陈女士这样关注转专业政策的考生和家长不在少数,记者探访多个高招咨询会发现,今年不少高校打出“全面放开转专业”“转专业零门槛”宣传口号吸引考生报考。
省内高校中,东南大学今年转专业政策进一步升级,实行“申请不受限、转入需考核”,新生最多6次自主选择专业机会;江南大学转专业政策实现“零门槛、三不限”,即无转出名额限制、无成绩门槛、高考选考科目不受限。不仅普通类、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招生类别进校后均可申请转专业,2025级开始,美术设计类专业之间也可互转专业。
而省外高校中,同济大学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哈尔滨工业大学高考科目为文史类的,通过文转理考试可转入理工类专业;中山大学可以跨校区、跨学科、跨院系转专业。
实际上,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里就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高校转专业政策打破了“专业终身制”的思维惯性,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共同设计者。
“转专业政策‘松绑’是大势所趋,既回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也倒逼高校以市场需求重塑教育生态。”南京理工大学招就处副处长胡伟介绍,该校学生在专业大类阶段性培养结束时,可进一步根据兴趣和志向大类内选择主修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灵活的选择,今年我们更是首次打通双校区转专业通道,强势理工科专业组、交叉学科专业组转专业也不受地区限制。”
零门槛≠低竞争
“回想两年前填报志愿那会,我在专业选择上也很焦虑。热门专业分太高怕‘冲不上’,却又不甘心去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于是我开始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理性圈定分数匹配的院校,确保有稳妥的保底选择;另一方面,研究目标高校转专业规则,重点关注‘绩点要求’‘接收比例’‘考核形式’等关键信息。”去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大二学生王正鑫正是这一策略的成功实践者。凭借学校“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他最终成功转入人工智能专业。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转专业通过率超过60%,但高通过率的背后并不意味着低竞争度。“即便政策宽松,热门专业竞争依然激烈,转专业考核还得提前好好准备。”王正鑫告诉记者,入学半年后,他加入校内转专业交流社群后才了解到,除了理工转文史需参考高考语文成绩,文史转理工则需要加试《高等数学》等要求之外,接收院系有权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设置二次资格条件,这意味着报考的人越多,转入难度也越大。
在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荣良策看来,虽然近年来转专业的门槛的确降低了,但转专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转入转出都完全不受限,势必会加剧学校内专业‘冷热不均’的情况。因此,转专业自由不等于无差别放开,而是建立更科学的资源适配规则。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原专业无科目‘挂科’,且转专业考试的难度、竞争激烈程度与专业的热门度成正比。有些同学打定主意将来要转专业,于是就不认真学习目前的专业课了,这肯定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学生在转专业成功后还需要在课余时间,补上新专业此前落下的课程,否则容易陷入进度追赶的“漩涡”。因此,不少专家提醒,转专业前,学生需合理评估自己能否应对补齐课程所带来的压力。尽管不少高校赋予学生多次转专业机会,但转专业不宜太晚,建议尽量在大一、大二阶段就确定好目标专业,早做准备。
首次专业选择仍是关键
宽松开放的转专业政策,是否意味着志愿填报阶段不用在意所选专业了?
“其实不然,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赋予的是‘纠错权’,而考生的首次选择仍决定起跑赛道。”江苏省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孙鹏程建议,专业选择可以前置到高中文理分科阶段,有条件的话,高中时期就可以考虑和规划大学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人生轨迹。
“新高考下,志愿填报的选择越来越多,江苏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40个专业组,每组一般有6个专业,也就是说,最多能选到240个专业。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强项科目、性格特点、国家战略、家庭规划等,珍惜第一次抉择的机会。”孙鹏程指出,转专业并非100%成功,机会成本不可逆,因此只能将其视作“修正键”,而首次选择才应该是“确认键”。有时,选专业比挤名校更重要。
此前,扬州大学农学专业2023级学生小杨就曾因就业“钱景”考虑转到能源动力专业,但经过与辅导员、学长学姐深入交流后,理性分析了自己的擅长科目、未来的考研成功率等,最终放弃转专业。小杨坦言:“虽然两个专业未来薪资可能有差距,但生物是我的优势,我也喜欢农学院的科研氛围,所以选择留下来。”这一选择恰体现转专业政策初衷——引导学生基于能力与兴趣理性决策,而非盲目追逐热门。
在荣良策看来,纯粹为了未来就业、保研,盲目转到另一个专业是不可取的。“这不仅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难以适应,长远看也未必能实现预期的职业目标。”
孙鹏程提醒,学生在进入大一后,应该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多和老师、学长学姐交流,尽快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愿景。一个合适的专业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建议大家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也不妨做一些学科交叉的尝试,说不定会有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