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金牌航线”通往江海未来
2025-07-02 09:23: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陶立波本报通讯员孙世权

6月20日,承载9.8万吨加拿大精粉的“圣思”轮靠泊金港公司12号泊位,标志着镇江港开普船靠泊作业量正式突破1000艘次。此外,万里之外的巴西矿山、北美化肥仓库、东南亚纸浆工厂都正与这个江畔港口发生联结。

2024年,镇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首次跻身全国港口吞吐量前20位,增幅在全省长江港口中排名第一。今年,这座港口又迎来新的“硬核引擎”——三条“金牌航线”正式启航,涵盖铁矿石、农业物资和件杂货三大核心品类,连接起一条条产业链、一条条物流线、一座座城市的未来。

钢铁脊梁深水之下悄然成形

这是一条穿越大洋、从地球南端延伸而来的力量之路。从澳大利亚、巴西一路北上,数以万吨计的铁矿石经海港转运后顺江而上,最终抵达镇江港。这里,是长江上开普型船舶的最后一站。

镇江海事局依托12.5米深水航道,将接卸吃水能力由11.36米提升至11.8米再至12米,实现“三级跳”。“以铁矿石为例,现在单航次可多装载约8000吨,每年为腹地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近5500万元。”镇江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深水航道提升的不只是效率,更让港口拥有了承接大宗资源的硬实力。”

回望2016年,镇江港迎来首艘开普船“阿奎财富”轮,那时的深水码头尚属“试水”;如今,吃水12米深开普船已实现常态化靠泊,平均每年超160艘次,已累计接卸超1000艘次、吞吐量近9000万吨。

镇江港正在与宝武集团共建铁矿石加工枢纽,“碎、筛、混、洗”的流水线上,每一块矿石都在精准流转。“未来,这里将成为辐射长江、连接全球的现代化铁矿石枢纽,为钢铁强国梦筑牢基石。”相关负责人说。

直达田间地头的“物资生命线”

6月的镇江港,码头作业一刻不停。伴着江风,一批批进口钾肥顺利卸船,连夜发往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农业主产区,撑起农业“物资生命线”。

这是一条保障粮食安全的航线。北美、东南亚的农业物资,漂洋过海经镇江中转后输往内地。得益于“直进直靠、优先引航”的政策支持,船舶靠泊时间缩短了30%以上,物资得以第一时间送达“田间地头”,

镇江港是全国最大的钾肥进口港。光是今年前五个月,就完成钾肥作业65.2万吨、硫磺150万吨。农业物资正通过这条高效航线,源源不断涌向广袤田野。

“我们和中农、中化等企业都有战略合作。”港口负责人告诉记者,镇江港充分发挥江河海联运、铁公水联通、水水中转(船到船)作业效率高的优势,最大化降低客户物流成本,确保化肥“进得快、存得好、转得畅”。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由此出海

与铁矿石和钾肥不同,这条航线走的是“非标路线”——无法标准化装配,却装着最多样的希望。

船底是袋装元明粉,上层是拼装的重型机械。从镇江港驶出的件杂货船,满载设备、车辆、工程模块,驶向东南亚、中东、南美。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由此出海。

2024年,镇江港件杂货拼装运输量突破25万吨,设备出口增长近10倍。镇江港与春安航运、挪威G2等企业合作,通过船舱设计、装卸流程、拼装管理不断优化,做大“港口+拼装+海外交付”的新业态。

“我们计划打造全国最大的元明粉出口港和特色鲜明的拼装设备出口港。”镇江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将新增航线、拓展货种,实现国内外资源、产品的对流,让这条航线更具生命力。

记者手记

“金牌”的含金量藏在服务细节里

陶立波

“航线能不能叫‘金牌’,关键不在货量有多大,而在服务能不能跟得上。”镇江海事局副局长李盛平说。

三条“金牌航线”背后,是一整套通航保障机制的升级:船舶优先排队、优先引航,“直进直靠、直离直出”;设立“绿色通道”,手续一次性办结;对接长江引航中心,开通“江苏段一程式引航服务”;与周边港口安检站信息互认,减少重复检查、提高通行效率。

三条航线一头连着世界,一头连着中国制造和农业脊梁。当大江奔流之时,镇江港的货轮,也正驶向更加广阔的航程。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