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颜 颖
进入立夏节气,我省各地陆续开始育秧。随着农业机械化、智慧化进程加速,科技感更足、效率更高的智能化育秧工厂越来越多出现在田间地头。
育秧流水线从种子开始
5月13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来自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参观团队正与农技人员交流育秧要点。在他们身后的玻璃育苗室内,一盘盘刚冒出白色小芽的秧盘正随几层楼高的红色架子缓缓移动,四周风扇开足马力吹风,颇为壮观。“这是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从暗室出来的秧苗来到这里进一步生长。把秧盘重重叠叠放在吊筐内,不仅能集约土地,更能科学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有利于秧苗科学均匀生长。”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孙学磊介绍。
要说智能化育秧,得从种子开始。不远处的育秧工厂里,两台四四方方的一体式浸种催芽机正在翻滚作业。“一台机器可以放800斤至1000斤稻种,掺进药物后关闭24至36小时,之后进行脱水处理,进入育秧流水线。相比较以往的人工取桶浸泡种子,机器能恒定水温控制、底部微孔增氧、上下水自动循环,种子泡得更充分均匀。”一名工人说。
抬眼望去,另一侧是6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一堆绿色9寸秧盘被挨个放到膝盖高的传送带上,铺上底土、均匀洒水、播撒稻种、再次覆土……短短十几秒,一盘盘放好的秧盘便来到流水线末端,绿色机械臂自动抓取码放“叠盘”,基质和稻种在旁边堆放整齐。“这是宿迁目前最先进的育秧流水线。人工育秧往往凭经验覆土,而机器设置了精密的参数。如果开足马力,一小时能育秧1000盘。”孙学磊介绍,一个秧盘先覆盖约1厘米厚的基质作为底土,接着放入约70克稻种,再撒上几毫米的基质,将种子均匀地包裹起来。这一设施在去年11月建成,今夏初步投入使用。由于规模化育秧刚启动,便只开动一条,仅需3至4名工人。
接着,叠放整齐的秧盘会被叉车移放到三间暗室。暗室顾名思义“暗不见光”,精准调控室温至32摄氏度、湿度60%,用时48—60小时,便可均匀催出约1厘米高的白色小嫩芽,然后秧盘被移送至育苗室架子上集中生长。在孙学磊提醒下,记者注意到立体循环架最下方安装了一排水管,打开排水管后,所有秧苗循环运动至这里接受灌溉,另一端则设置一个水槽放置药剂,所有秧盘运动至此上药防治病虫害。据前期试验,秧苗成活率在90%以上。
秧苗在架子上长到七八厘米高,秧盘会被挪到秧田继续生长,这一步也是机械自动操作。记者在田间看到,两台簇新的行车横架在田间,宽度正合秧盘尺寸,几名工人正为新放进的秧盘铺盖白色无纺布。孙学磊介绍,有了行车,只需要叉车托起秧盘放至传送带上,同时每块田里站上几名工人等待秧盘过来取下即可,秧苗在大田长到15至18厘米高便能栽插。“宿迁到了6月中下旬雨天多,那时地里十分泥泞,人不方便进出,行车就起到了大作用。”
不能单算一季经济账
算上自动上土机、叠盘机、暗室、叉车等,智能化育秧工厂的成本达七八百万元,显然短期内很难回本。但孙学磊表示,不能单算一季经济账。这不仅为农户服务,也是智慧农业发展大势所趋。他表示,种植1000亩水稻就需要10多亩育秧田,而田块在2月底就要进行深翻、平整,之后只能种植一季,因此很多大户舍不得专门腾出土地来育秧。如果大户从农服中心订购秧苗,既节省土地,又能每亩节约成本20至30元,今年已有关庙和新庄两个乡镇共1.5万亩土地的种植大户前来订购秧苗。长远来看,农机化程度提升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虽然育秧仅有一个月,但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可持续利用,比如青菜、香椿等都可以长在架上,降低空置率。”
宿豫区大概从6月10日至13日开始插秧,需提前30至35天育秧,因此今年育秧工作预计持续至5月28日。按照约定,有大户直接从暗室购买刚出芽的秧苗,也有大户从大田购买秧苗直接栽插。“农服中心提供多样的社会化服务,涵盖植保、管理,乃至后期的收割、烘干等,水稻种植后所需的水溶肥、调节剂也都准备停当。”孙学磊说,全区正在推广建设区域农服中心,更先进的育秧技术也在进一步探索应用之中。
多方发力育好秧提单产
宿豫区今年计划种植水稻45.5万亩,育秧面积约2.5万亩。为联动育好秧、助推水稻单产提升,宿豫从多方发力。品种上主推徽两优898等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物资上采用环保绿色产品,包括育秧基质625吨、秧盘42万张、无纺布25万平方米等。5月12日,组织全区种粮大户、乡镇农技人员开展育秧技术培训现场会,邀请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现场讲授水稻种植技术要点。此外,还指导农户提前备好壮秧肥料、精耕细作,提醒农户在稻种出苗后,重点抓好苗床管理,做好肥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