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积极抢抓人工智能新“风口”机遇 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深度融合
2025-05-16 09:10: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触摸科技前沿,感知创新动能。12日至13日,我市组织各板块、部门负责人走进上海,与知名企业、园区和大院大所开展观摩对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独具匠心的设计、功能齐全的配套、开放合作的模式,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科技型特色园区提供了生动范例;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专注于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长兴海洋实验室,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生动显现……一天半时间,行程满满、收获颇丰。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米哈游在上海举办的2025《崩坏:星穹铁道》演唱会吸引了近3万观众到场支持,盛况空前,门票上线不到一分钟即全部售罄。”米哈游公共事务总监夏文婷介绍说。米哈游是此次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暨产业链强链融链对接会赴沪观摩学习的其中一站。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的米哈游英业达总部大楼入口处,两米多高的史莱姆热气球相当吸睛,一楼展厅内公司旗下经典游戏角色的手办、周边等摆满一整面墙。这家千亿级游戏公司致力推动“AI+数字经济+二次元文化”融合发展,在文旅联动、文化赋能、乡村助学、产学研合作以及公益科普领域发挥游戏多元价值,数字文创产业蓬勃的生命力、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一家黑科技体验馆专区,智能AR实时翻译眼镜、智能无弦吉他、监测睡眠呼吸的智能戒指、智能陪伴机器人、下棋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终端应用产品让参观者目不暇接。据了解,这里的很多硬件设备都已经开始接入AI,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娱乐、养老需求,还可以提升知识体验。

当前,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崛起,尤其是人工智能方向。市科技局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应用端在不断扩张,南通应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立足六大千亿级制造业集群优势,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特色产业场景深化“人工智能+制造”转型实践,探索更多“AI+”路径。

观摩中不少南通本土企业也感受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开始面临新的瓶颈——单纯的数据采集和流程优化已难以突破物理世界的性能极限。元始智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金骏阳坚信,这正是物理AI引擎的战略价值所在。

“当AI算法深度耦合产业机理时,就能突破传统智能制造的‘天花板’。”金骏阳认为,探路物理AI,元始智能科技与中天科技两家企业的合作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我们通过构建‘物理AI+工业机理’的智能调控系统,将中天科技光纤预制棒制造的生产误差缩小,同时在其开放了十余年积累的工艺参数与产线数据上注入热力学方程与材料科学机理模型。这种‘产业经验数字化+科学原理算法化’的融合创新,最终催生了良品率提升的显著成效。”

作为产业链龙头企业代表,金骏阳说,南通作为长三角创新高地与沿海制造基地的叠加区域,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中具有独特优势。他非常期待南通充分发挥制造业场景优势,围绕物理AI构建特色创新生态,通过开放重点产业应用场景、完善测试验证环境、创新数据要素配置机制等措施,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此集聚。

“上海、苏南产业体系完备、科创资源富集,具有较强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在布局新兴赛道上更为敏捷。我们要紧跟步伐,敢想敢干、积极策应,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王瑜彬分享了一组数据——近两年,有30个上海、苏南方向人才项目落户通州,全区运营质态较高的78个科创项目中有47个来自上海、苏南,23个成长为规上企业的科创项目中有1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通州与上海、苏州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初步形成“研发在沪苏、转化在通州”的协同创新模式。

开放发展、协同创新,关键在人才。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创始人王兴兴近期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表示,AI是属于年轻人的,现在的机会跟以前比变得更多,公司所有岗位现在都非常缺人。此次在米哈游,夏文婷也透露,现在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以游戏音乐为例,其发展与游戏本身同步迈入了快车道,曾经作为“配角”的游戏音乐,如今已成为游戏整体构建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要坚持以人才为核心,不仅要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爱才惜才,加快构建‘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一流创新生态,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海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临江镇党委书记朱健华在分享观摩感受时说道。 本报记者 李彤

作者:  编辑:马丽花